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反映了西藏人民要求建立统一的西藏自治区的愿望,反映了反帝爱国力量的发展壮大,是西藏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个重大步骤。
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后,做了大量工作。为了密切与各地政权机构的关系,以便使自治区筹委会所通过的决议和决定能够有效地传达和执行,1956年7月6日举行的筹委会第六次常委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在各地建立各级办事处的决议。办事处分为基巧(相当于专署)和宗(相当于县)两级。接着,在拉萨、山南、江孜、日喀则、塔工、阿里、黑河等七地区建立了办事处;后来又在各宗建立办事处。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在培养民族干部、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正当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工作顺利开展的时候,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策动武装叛乱,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反对中央,背叛祖国,并劫持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达赖喇嘛到国外。鉴于这种情况,3月28日,周恩来总理颁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命令指出:
查西藏地方政府多数噶伦和上层反动集团,勾结帝国主义,纠集叛乱分子,进行叛乱,残害人民,劫持达赖喇嘛,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并且于3月19日夜间指挥西藏地方军队和叛乱分子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这种背叛祖国、破坏统一的行为,实为国法所不容。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除责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彻底平息叛乱外,特决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在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达赖喇嘛·丹增嘉错(措)被劫持期间,由班禅额尔德尼·却(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职务。任命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帕巴拉·格列朗杰为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兼秘书长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经过改组后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为在西藏地区全面实行区域自治、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积极创造条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平息叛乱、进行民主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从西藏的实际出发,1959年7月,自治区筹委会通过了《西藏地方各县、区、乡农民协会的组织章程》,规定区、乡两级农民协会代行基层政权的职权。
同年10月26日,自治区筹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建立一个直属市和七个专署的决议》。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西藏原有的83个宗和64个相当于宗的独立“溪卡”(即庄园)合并,划分为一个拉萨市城关区、72个县,设立7个专署和1个市,即:昌都、林芝、山南、江孜、日喀则、那曲、阿里和拉萨市。接着,在各地开展建政工作。到1960年4月,上述7个专署和1市以及72县的人民政府全部建立起来,还建立了20个区和300个乡的人民政府。与此同时,还成立了西藏地区和各专区级的政治协商会议,团结了广大爱国进步的上层人士,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为了进一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广大翻身农奴真正实现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中共西藏工委和自治区筹委会决定实行基层普选。1961年8月2日,筹委会通过了《关于进行民主选举试点工作的决议(草案)》,决定从1961年第三季度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和中央有关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在全区进行民主选举的试点。1962年3月,筹委会又发出《关于在全区开展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草案)》。
由于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基层普选工作进展顺利,为开展县级选举创造了条件。到1965年7、8月,全自治区乡、县选举工作基本完成,有1359个乡、镇进行了基层选举,另有567个乡、镇召开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两项合计占西藏全区乡、镇总数的92%,建立了以贫苦农奴和奴隶占绝对优势的基层人民政权。全区有54个县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选出了正副县长,建立了县人民委员会。同时,选出了301名出席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在民主改革前,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没有人身自由、被农奴主当做“会说话的牲口”的贫苦农牧民,十分珍惜自己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他们把西藏历史上第一次选举看做一件大喜事,满怀热情而又严肃认真地参加选民资格审查和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投票时,他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载歌载舞,把选举日当做一个盛大的节日,充分表现了广大贫苦农牧民获得翻身解放的喜悦和当家做主、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自豪。这种热烈隆重的气氛,在内地并不多见。
经过长期的准备,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各项条件成熟了。经中央批准,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5年9月1日至9日在拉萨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是在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形势下召开的,是百万翻身农奴当家做主的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同时也有一部分是爱国进步的上层人士和宗教界人士。
阿沛·阿旺晋美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
1962年8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的西藏自治区选举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决定建立西藏各级选举机构。此后,从基层开始,逐级选出人民代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人民政权的工作,经过试点,有准备,分步骤地展开。到1965年8月下旬,据自治区选举委员会统计,在全区90%的乡完成基层选举,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或乡人民代表会议,建立了翻身农奴和奴隶占绝对优势的乡人民政权的基础上,全区有54个县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有16个县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选出了正副县长,建立了县人民委员会,并选出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召开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自治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1965年7月24日,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这个报告是我以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名义主持讨论通过后签发的。8月2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举行第一五八次会议,讨论了自治区筹委会的报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开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8月25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根据国务院议案,讨论了成立西藏自治区的问题。会议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议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十分重视和关心,派出以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国家民委副主任刘春为副团长,包括中央各部、27个省市自治区、16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代表共76人组成的代表团,到拉萨祝贺西藏自治区成立。代表团于8月29日抵达拉萨,受到各族各界人士和12000多名人民群众隆重热烈的欢迎。
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新落成的拉萨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开幕。这次会议是在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形势下召开的,是百万翻身农奴当家做主的大会,也是西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和其他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各民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也有一部分是爱国进步的上层人士和宗教界人士。代表们怀着胜利的喜悦心情参加大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共议维护祖国统一,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大事。
9月1日的开幕会上,谢富治团长发表讲话。他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热烈祝贺西藏历史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祝贺西藏自治区成立。9月2日,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张国华在会上做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为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而奋斗》的政治报告,总结了西藏和平解放后15年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的主要任务。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张经武讲话,表达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浓厚感情,提出了对今后工作的期望和祝愿。这也是他辞别西藏的讲话。我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的身份,做了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回顾了在筹备西藏自治区成立过程中所经历的斗争,回顾了筹委会成立之后,特别是在贯彻执行国务院责成筹委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以来,在平叛改革和人民政权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绩。9月8日,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我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郭锡兰、协绕顿珠(杨东生)、朗顿·贡噶旺秋、崔科·顿珠才仁、生钦·洛桑坚赞为副主席,达瓦、仁钦索朗、扎西平措等37人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委员。9日上午,大会通过了向毛主席的致敬电,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条例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后,我致了闭幕词,大会闭幕。
1965年9月14日,我主持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首次会议,正式履行自己的职权。会议讨论了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传达贯彻问题,要求各级人民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和各级干部大力宣传会议精神,推动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有重点地积极进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祖国的西南边防;加强区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同全国各兄弟民族的团结;进一步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发展农牧业生产。
西藏自治区的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公里;据2005年9月统计,全区人口为270万人。
自治区的行政机构,几经调整,现在下辖1个市——拉萨市,6个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昌都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拉萨市下设1个市辖区——城关区,日喀则地区下设1个县级市——日喀则市,71个县。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它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从雅隆部落迁都逻娑(即拉萨),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来在此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陆续兴建了许多寺院、贵族官邸和商店,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对布达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是藏族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同时,也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更多的义务去保护它。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著名寺院,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光彩,使得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多彩。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原拉萨地区的28个宗合并为拉萨市,随后历经几次行政区划调整;时至今日,拉萨市辖1区7县,分别是城关区、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堆隆德庆县、曲水县、尼木县、当雄县、林周县。
日喀则地区因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藏语称作“藏”,传统上称为“后藏”,以区别于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现在指喜马拉雅山西麓的大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大片土地,下辖日喀则市和南木林、江孜、定日、萨迦、拉孜、昂仁、谢通门、白朗、仁布、康马、定结、仲巴、亚东、吉隆、聂拉木、萨嘎、岗巴18个市、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63.52万人。这里南与尼泊尔、不丹、锡金接壤,西衔阿里,北靠那曲,东邻拉萨与山南,全地区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507公里。地区首府日喀则市,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交汇处。日喀则有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的住锡地。
山南地区位于西藏南部,地处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有“藏南谷地”之称。全地区有藏、汉、门巴、珞巴等14个民族,总人口30.80万,其中藏族占97.7%。面积7.9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下辖乃东、扎囊、贡嘎、桑日、琼结、洛扎、加查、隆子、曲松、措美、错那、浪卡子12个县。首府为泽当镇。
山南地区地处西藏腹心,南与印度、西南与不丹接壤,北邻拉萨,东连林芝,西接日喀则,边境线长达63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早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就在这里的雅砻河谷寻穴而居,野果为食,树叶为衣,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生活。后来,传说中的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成为雅砻部落的第一个首领,并在这里建立起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从他开始,到第32代藏王朗日松赞,这里一直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松赞干布在此建基立业,并由此迁都拉萨,建立吐蕃王朝。帕竹政权时期,这里再次成为全藏的中心。山南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藏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都在山南地区。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的东部,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处于横断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的中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全地区辖左贡、芒康、洛隆、边坝、昌都、江达、贡觉、类乌齐、丁青、察雅、八宿11个县。总人口58.61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占90%以上,居有藏、汉、回、纳西、门巴、珞巴等21个民族,藏族占98%。昌都地区被称为“西藏的门户”,是与内地联系的交通要道,也是连接安多地区和康区的重要枢纽。解放初期,昌都地区先后成立了解放委员会和支援西藏委员会,为大军进藏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下辖那曲、安多、聂荣、比如、嘉黎、巴青、索县、班戈、申扎、尼玛10个县,1个双湖特别行政区。全地区总人口为36.62万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8%以上。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地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怀抱之中,西边的达尔果雪山、东边的布吉雪山,形似两头猛狮,守护着这块宝地。这片总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人们常说的羌塘。羌塘草原呈西高东低倾斜,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辽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其间,东部属河谷地带,多高山峡谷,是藏北仅有的农作物产区,并有少量的森林资源和灌木草场,其海拔高度在3500~4500米之间,气候好于中西部。那曲地区属亚寒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年平均年温为-0.9℃~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间,是干旱的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和日丽,降水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为100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青藏公路翻越唐古拉山,经那曲地区进入西藏。这条大动脉,半个多世纪以来,连接着西藏与内地,为西藏的革命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阿里地区,地处西藏最西端,为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诸峰所环抱,平均海拔在4500米左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下辖措勒、改则、革吉、噶尔、杞达、普兰和日土7个县,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全地区总人口仅7.73万人。是中国地理面积最大的地区级行政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阿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那里的山水、历史、古迹都笼罩着神秘的气氛。神山冈仁布钦是冈底斯山的主峰,被称作“万山之王”;圣湖玛旁雍错则是神山冰雪融化而成,被称为“万水之源”。从遥远的象雄时代,苯教和后来的佛教徒,都把这里的神山圣湖看做圣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朝拜。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格王朝遗址位于扎达县象泉河南岸,一座座宫殿、寺庙的断墙残壁顺着山势直抵山顶,其恢弘气势依然让人能看到古格王朝昔日的辉煌。古格王朝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与横断山三座山脉的怀抱之中。它的东面是昌都,北面是那曲,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地区相邻,南部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林芝地区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5.92万。西藏民主改革以后,于1966年1月成立塔工专署,同年2月改成林芝专署。1964年5月林芝专署撤销,波密县划归昌都地区,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墨脱4个县划归拉萨市管辖,林芝地区不复存在。1986年2月1日,林芝地区行署再次正式成立,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查隅、朗县7个县,行署所在地为八一镇。
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100米,雅鲁藏布江在奔腾1000多公里后,从朗县进入林芝地区,绕南迦巴瓦峰做奇特的马蹄形回转,在墨脱县境内向南奔泻而下,经印度注入印度洋。这种北高南低的走势,造成了林芝地区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形成了这里奇特的雪山与森林的世界。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是南迦巴瓦峰,海拔7780米,为世界第十五高峰。与南迦巴瓦峰北面隔江相望的拉加白垒峰,海拔7234米,为一鞍形双峰山,也是终年云遮雾锁。雅鲁藏布江在其西行之中,切开喜马拉雅山脉,从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之间穿过,形成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峡谷的平均深度为5000米,最深处达到5382米。这段峡谷长度为490多公里,最险峻处也有240多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从谷底到山顶的垂直自然带,是一片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面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特征形成了林芝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温暖湿润,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为2022.2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土地地肥沃,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为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为中国第三大林区,西藏森林的80%都集中在这里。广袤的原始森林蕴藏了丰富的林业资源、林木产品及珍奇动物资源。林芝地区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绿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