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第八篇 21世纪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收藏

从1998年开始,我国房地产业正式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住房制度改革要求停止实物住房分配,建立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商品住房市场成为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需求的主要途径,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公共住房体系则补充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由于长期抑制的住房需求得以释放,我国商品住房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及各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不断上涨态势,商品房需求旺盛。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平稳房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信贷规模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大幅提高,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有效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此外,房地产业的发展关联到众多的上下游产业。据研究估算,房地产业对上游产业的拉动比率大约是1∶1.9或1∶2,对下游产业包括家具、家电、装修装饰等行业的拉动比率为1∶1.3或1∶1.4。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2003年8月国务院18号文件首次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8年开始,以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开始明显下降,有价无市和量价齐跌的现象在较发达城市出现。持续高涨的房地产市场出现震荡,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日趋严重,商品房空置面积也不断增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理性调整阶段。同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出口贸易受阻,经济发展速度趋缓,房地产业也不可避免受到牵连。由于房地产业对改善民生和拉动经济的重要作用,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再次强调要稳定房地产价格、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2009年,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风波的洗礼,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复苏很快,“地王”频频出现。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和新一轮的疯狂。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