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所谓“世界城市”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但近年来,北京市人口的连年上涨,使得其在迈向世界城市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据统计,北京市2009年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高达50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9%
“参与式治理”(Participatory Government)这一术语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学术界采用,它可以被看做是现代民主理论的深化,是“参与式民主”、“协商民主”或“强势民主”的实践,是“参与式”方法在治理领域的运用。参与式治理主要来源于“参与式民主”和“治理理论”两大理论,前者着重强调倡导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治理方式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而后者重点关注的是在“政府失灵”时,第三方如何在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实施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国外,如巴西、印度、美国、南非等国对于参与式治理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通过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践操作,提升了公民的参与意识,有效地推进和深化了民主,改善了当地的治理生态。
本文以“参与式治理”理论,探究在京务工人员是如何从最初的城市生活困境,通过志愿服务逐渐获得市民接纳,进一步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最终实现身份认同的。从而得出初步结论,即促使更多的在京务工人员广泛参与到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之中,确立在京人员的主体意识,有助于消除城市不同群体间的隔阂,共建和谐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