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安县按照省市整体部署,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改旧建新工作抓得紧、抓得早、抓得实、抓出成效。累计拆除旧房3695座,近40万平方米;盘活土地近50万平方米;正在动工兴建的住房800座,近10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6万米,修筑排水沟4万米,道路硬化50万平方米;填埋茅厕1686座,修建公厕70座;正在动工的公共设施28座,共2.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达4.6万平方米。合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五种类型的改旧建新模式,即崇武镇霞西模式(宽裕型小康村,大拆大建,一步到位型)、东园镇后港模式(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群众自建型)、张坂镇仑前模式(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较完备,规划先行,村容村貌整治型)、洛阳镇屿头模式(村财薄弱,侨力雄厚,侨力参与高起点改建型)和涂寨镇瑞东模式(经济一般,多方筹资负债建设型)。通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实行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并结合各地实际,开展改旧建新活动。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一是健全和完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小城镇新村建设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把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工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县乡(镇)两级都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担任正副组长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得力干部组成办公室,组织协调村镇建设具体工作。明确乡镇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把任务层层分解到镇村。建立了县五套班子、县直机关单位联系挂钩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村工作责任制,明确要求县五套班子成员定期到各自挂钩点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从县、乡两级抽调数名机关干部组成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联络小组,进驻各试点村,负责指导、督促和协调各试点村改旧建新工作,从组织上保证改旧建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高起点规划编制村镇建设。至1996年底,按照省、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提出村镇建设要参照城市化的要求实施配套建设,初步完成所有集镇和村庄的粗线条规划。随后对总体规划进行了第二、第三轮调整修编,基本完成了地形测量工作,“六图一书”的规划编制工作,为实施改旧建新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转变干部群众观念。组织县直单位和乡镇党政领导前往张家港、漳州、晋江、同安马塘村和平和西坑村等地,参观学习新村建设的成功做法,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不少乡镇也组织基层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加大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思想发动工作的力度。
四是初步建立村镇建设融资格局。贯彻了“人民村镇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方针,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县、乡(镇)、村各出一点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发动海外“三胞”、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搞村镇建设,鼓励适度举债,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搞建设,形成“借钱启动、增值还债、持续投入、推动发展”的村镇建设融资格局。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惠安县实际,县委、县政府提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按能力建新、有重点改旧、全方位整治”原则,通过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梯度推进,加快全县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目标任务是:从1999年起每年完成20%~30%的集镇和中心村改造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80%的集镇和中心村的改造建设任务,努力把全县村镇基本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具有沿海侨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