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总部经济的困惑——1个暗礁、3个险滩、360个误区
在线阅读 收藏

在互联网络和媒体上,刊登和流传着我在2004年夏季为《总部经济·潮起中国》一书所写的“代序”。在那篇在网络上流传至今,一字未被人改动的序言中,我对总部经济理念在中国的诞生和它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图画。我当时是这样写的:

2003年是总部经济元年。

总部经济的概念在这一年里刚一提出,便在北京的经济圈、理论界、传媒和政府官员中引起特别的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继而风起云涌,潮起北京,潮涌中国,潮动世界。到了2004年,以总部基地为标志的总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全新的现实中来。短短的一年,人们发现:千呼万唤了多少年的首都经济,今天,似乎已经再也无法将自己与总部经济分开;而世界的其他地方亦然。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把总部经济推向了今天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舞台?在它的背后,有没有一个背景,或者必然的规律,在支配着它?如果说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了它的过去、今天、未来?

在这本册子里,我们试图揭示的,就是上面所提出的关于总部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规律问题。哲人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我们与所有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一道,亲口品尝了总部经济这个刚刚长出来的梨子的味道;因此,我们有理由在这里,把亲口品尝过这个第一代梨子的专家们的智慧经典,归纳、整合、梳理出来,使之比较接近一个初步的体系,或者轮廓。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寄希望于总部经济的成长,并与它一起成熟。

先河初践,无因可循,疏漏之处,自是难免;唯乞海涵之外,不吝赐教。

现在重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那时的一切都想得过于简单了。

不错,总部经济的确在2004年被北京市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直到2006年晚些时候,我们仍然发现北京市政府在坚定地强调着它。另外,美国哈佛大学在2005年的春天,把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案例,推上了哈佛商学院的课程;尔后,一个接一个的城市,开始了总部经济的建设;在2006年,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这些城市的政府,甚至把总部经济写入了城市发展规划;还有,一些出版社的编辑们也在催促着我的新著早日出版。这些都不错——但是,好像这些并不能引起我们对它的赞美。

因为,在问题的另一面——它的情况太糟了。

这个所谓“糟”字,可以用“三个困惑”来诠释它。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