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总部经济的传播——总部经济的东西南北中
在线阅读 收藏

总部经济现象,是在“二战”之后逐渐形成的。

关于它的概念的提出,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2003~2004年,尽管那时的概念仅限于表面化,并不准确,甚至还根本没有触及它的实质。

它的理论体系第一次被归纳、梳理,并被提出来,是在2004年春夏。

在2005年之后,总部经济开始在全中国范围内有了较广泛的传播。2006年在总结前几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总部经济的体系和本质概念开始明朗。这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总部经济是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聚合”这样一个定位。这个论断的形成,要感谢之前所有的阐述过总部经济概念的经济学家和实践家,同时也要向那些曾经对总部经济的最初概念提出质疑的境外专家(比如台湾自动化之父石滋宜先生)和记者,以及猜测到“总部经济与决策有关”的国内学者(比如中关村的赵慕兰)。总部经济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提出,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是一种总部经济高端智能的聚合的体现。

但是,从最近的信息中,我们了解到,最初提出“总部经济”这个称谓的时间会更早,也许在2000年,甚至在21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人在谈论“总部经济”。只是那时候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更加蒙眬。但无论如何,那也是总部经济理论在人类诞生,特别是在中国诞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完全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在本世纪的继续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这样一个趋势,总部经济理论必将传播到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更多的经济学家和实践家,在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当中,对它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和全面的阐述,使它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

我是在2003年首次触及总部经济的。自那时候开始即对它的概念和理论的探讨产生了兴趣。2004年初开始,我有幸全力以赴,为“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新区”的实践,进行理论和战略方面的研究。几乎2004年整个年度,以北京为中心的很多城市,都在我们提出的总体概念下,举办着论坛。这一年除了北京之外,最早的一批城市包括了宁波、大连、郑州、包头、武汉、西安、温州、泉州等城市。其中在宁波召开的与总部经济话题相关的论坛至少有两到三次之多,这几次我几乎都参加了;宁波市的领导人以及他们的科协组织成为这方面的有力推动者。当年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经济贸易洽谈会上,全省各地县市的300多名招商局长听到了我关于总部经济的论述。“中国第一个总部经济试验新区”的董事长,则亲自飞到大连和包头等城市发表演说。北京市的一些理论家则在泉州等沿海中小型城市或地区进行过这方面的宣讲。北京市在2004年,也被卷入这场总部经济理论大战的漩涡当中,从这个城市的最高层国家级经济高峰论坛,到民间举办的中小型行业性论坛;从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国家级媒体,到北京市一级的各主要媒体都对总部经济进行过广泛报道。因此,以上城市特别是北京市的民众,对总部经济的了解,可能会更早一些,更多一些。记得我们在2004年北京科博会经济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曾引起观众席上的掌声接连不断,引起媒体极大的关注;会后众多不认识的朋友把我们包围起来,希望与总部经济有更多的接触。香港各大媒体也同时对海外进行了介绍。总部经济理论由此形成了中国大地上的第一轮旋风。

2005年以后,总部经济论坛开始在全国各个城市普及起来。

其中走得最快的,要算是浙江沿海城市。从杭州到宁波、温州,甚至到达了福建厦门,总部经济不但体现在理论的认知上,而且开始了具体的行动。

据媒体报道,浙江温州已经在鹿城开始了总部经济园区的设计和规划,到2005年年底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工作;2006年年初,他们就进入了全面的实施阶段。

福建厦门明珠广场以及泉州鲤城,都有自己的总部经济项目。厦门明珠广场的目标,是要引进50家大中型企业总部在那里入驻;泉州鲤城的地点则选择在滨海新区。

武汉市沿着长江水域的经济增长带,也于2005年开始考虑总部经济发展概念。他们计划投资18亿元,在硚口区新世界中心一带,开始自己的总部经济建设。

2005年2月底,总部经济理论进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商务学院演讲台。第二天,搜狐等相关网站对此事进行了及时的报道。但是,有些美国朋友把总部经济理解成为一个“公司市场”,说明这次演讲可能并不是最完美的理论阐述,因为它发生在这个理论还不很成熟的时候(我倒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读到我的这部新著作)。

欧洲对总部经济肯定有过报道,因为欧元之父——蒙代尔先生曾经莅临过我们组织的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的高峰论坛,并且发表了激情的演讲。

一个非洲国家总统的私人顾问就总部经济问题跟我交上了朋友。

2006年开始,总部经济理论在全中国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这一年的传播,已经不只在理论上,而且开始延伸到具体的实践。它们或早或晚,而且都有着自己的各种特征,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完整形式的传播带动了完整形式的行动。(2)半完整形式的传播,带动了不完整的行动。(3)支离破碎形式的传播,带动了支离破碎形式的行动。

在这里,我们暂将这些各种类型的传播和现状笼统起来,简介如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