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克鲁格曼(P.krugman)为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撰文《亚洲奇迹的神话》,认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尽管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完全是一种投入型增长,依靠高储蓄、高投资和增加劳动力来增长经济。这些国家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实现以科技进步带动的增长1688424。克鲁格曼等人对亚洲的研究,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定理提供了证据:依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我国自“十五规划”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来,又于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战略,“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2004年的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35%提高到2.5%,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1688425。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但选择的路径却不同。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芬兰、韩国、新加坡等。创新型国家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二是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2%以上,三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四是这些国家获得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三方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量的绝大多数1688426。而我国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6%左右,研究开发投入占 GDP的比重为1.4%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0%以上,获得的美日欧三方专利数占世界总量不足 1%。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总量占世界GDP 92%的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可见,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目前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国这种独具的“后发优势”(late-start advantage)即“落后的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必然会形成一种“压力——动力”机制,借鉴创新型国家“先行者”的创新经验,遴选科技发展轨道,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实施,降低科技自主创新的成本。正因如此,全国上下都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方政府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的特色化与知识技术基础的差异性,规划区域创新突破重点和实施战略,促进区域创新扬长避短、个性优化。其明显的特征就是许多地区都在着手构建与培育本区域的创新体系,以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