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力是驱使创新活动开展的直接引致因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能否发挥好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然而,企业创新动力的驱动因素是什么,特别是在对于技术演进加快且呈现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趋势的外部环境下,对区域内持续创新动力的来源问题等基本命题的认识,深刻影响着我们区域内的创新活动有效推动策略和持久创新动力机制的正确激励。至关重要的是,从所有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推本求源来看,都必须借助于企业的连续或部分创新活动来实现。区域层面的创新动力实质上可转化为区域内微观层面创新主体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条件下企业的创新动力。所以,从区域内一般企业之所以产生创新活动的原始动机入手,才可能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直至到企业层面来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
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必须首先了解企业行为主体的内在需要,需要是创新之父,需要的满足是动力之源。因此,真正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鼓励各类企业树立创新的意识,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已经是世界各国区域创新系统成功构建的不争事实。所以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不在大学和研究所,而在于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愿望不足,其表现是企业研究开发投入(R&D投入)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而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一般都在70%以上。在企业技术创新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通信领域的通用公司——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是发明流水线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化工领域的杜邦和拜耳,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美孚、壳牌公司,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公司,等等。如IBM公司在2002年光是专利费就坐收17亿美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创新“领头羊”——海尔、海信、联想、华为、北大方正、中芯国际等企业。正是这些企业在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作用,开创了工业化的新时代,为所在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物质文明,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说,没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强烈追求,就不可能有创新型城市及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二是企业用于科技自主创新的人才、资金投入力度加大,逐步提高并接近国际水平,发挥人才创造性智慧,并具有能形成合力和互动的企业文化;三是企业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中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所占的比重;四是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善于将社会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的定型商品并推向市场;五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具有自主创新的胆识,发挥着科技研发领军人才的作用以及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不断积累(既有数量更要有高质量);六是企业形成使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主动快速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因此,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关键是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支持,通过重大科技计划、相应的税收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我们都知道,美国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拥有最具优势的专利技术,受益于美国企业和政府长期、持续地投入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企业没有进行自主创新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条件或机会,而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创新需求与动力不足。因此,要彻底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薄弱的不利局面,就必须认真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从深层次探索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从抽象角度来看,企业创新的直接动力只有两种:一种是生存与发展压力,另一种是创新所产生的利益诱导。正像《资本论》指出的,企业追求创新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更不在于减轻工人的劳动量,而在于赢得竞争,获取高于其他企业的超额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所在。
因此,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核心,其技术创新的愿望和能力是区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本章以浙江及嘉兴企业为个案,从不同视角进行调研分析,并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研究企业科技创新愿望,如何避免产生“创新恐惧症”;二是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如何改善企业的“大脑缺乏症”,寻求企业自主创新、主动创新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