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着力点:主体评价结构
在线阅读 收藏

价值认同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认同过程是经由主体评价的积淀、交流、碰撞,自发地形成对某种价值观念或价值观的认同。自上而下的认同过程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来影响或改变受众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从而形成某种价值认同。就我们当下的实践而言,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是我们形成价值认同的主要手段,但是,自上而下的价值认同方式要发生有效作用,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其一,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其所宣传的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及价值体系的完善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论证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加强理论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二,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宣传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般而言,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理论色彩都比较浓厚,所以有一个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增强宣传主体的实践感受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判断力。毋庸讳言,在这方面,我们显然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三,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有赖于宣传者的权威。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权威衰落的时代。就中国而言,五四之后,天命、大人、圣人之言的权威就大打折扣,而个人崇拜的破产进一步加剧了权威力量的衰落;在西方,恩格斯在谈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时候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是放弃存在的权利。”1691598现代社会中,社会经历、社会实践、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造就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使得每一主体的价值判断都有其独特的主体性,我们不能代替任何人去选择价值标准、进行价值判断,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强加于人。“典型的现代人,不会因为某一个信念体系是‘古已有之’、或者是出自‘圣人之言’,就承认他的有效性”。1691599权威的丧失,使得一种思想观念为人所接受的理由,只能来自理论和实践的论证。而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我们时常会遇到双重的困难——一种是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以至于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指导实践;另一种是实践落后于理论——在将理论贯彻于实践的过程中,实践环节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是实践与认识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而要在理论或实践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推进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方式在推进核心价值认同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使得我们不得不在加强与改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重视自下而上的认同方式。而在我们这样做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主体(个体主体)评价结构的改善与合理化。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