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1950~1978年),中国在封闭的条件下实行赶超战略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贸易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推行以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为主导的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一方面以自有资源生产并大量出口制成品,另一方面承接从海外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形成了中国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基本贸易格局。中国贸易战略的这一调整,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发挥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不仅改变了中国外汇短缺的局面,为资本品的进口和技术引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为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客观上说,这一贸易战略在特定时期是有其合理性和成功之处的。
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政府管理水平和管理观念的变化以及体制运行中弊端的逐渐显露,引发了人们对当前贸易战略的重新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当前的贸易战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这一战略的利与弊?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构建中国的贸易战略?对于上述问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认识出发点、明确的衡量标准和任何可能改进的基本导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所谓“五个统筹”是指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际贸易本质上是沟通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三大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