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高校女性学制度化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收藏

从西方女性学的发展来看,进入学院体制,实行学科化和制度化已作为一种适合于女性学长期发展的策略得到普遍承认。美国女性学学者玛丽莲·J.鲍克塞通过对美国女性学创建之路的分析,深刻感悟到,“过去,女权主义由于未能进入高等院校才以失败告终,甚至被人们彻底遗忘,而现在妇女学在学术界里几乎无处不在。”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女性学在高等教育中制度化的实现。按照华勒斯坦等人的研究,一门学科的制度化主要包括两部分:学科训练的制度化和研究的制度化。其具体步骤大致是:在大学里设立一些首席讲座,然后再建立一些系来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在完成课业后可以获得某一学科的学位,从而完成了训练的制度化;研究的制度化往往通过创办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建立学科学会、建立按学科分类的图书收藏制度等等而实现。国内学者陈振明概括得更为简明,“所谓的学科制度化建设,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团体、专业杂志、书籍出版、基金资助渠道、教育培训、职业化以及图书馆收藏目录的确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尤其以在大学教学的发展(专业、系、所、学院的设置)为要。”由此可见,一门学科要实现制度化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极为关键的层面:研究、培训、学院建制、教学以及相关的社会建制与基金资助等。笔者在这里所指称的“女性学制度化”,主要是指女性学以一门学术性学科的身份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建制,并实行“系科化”,成为教育实体机构,进入高等教育主流。韩国学者张必和在研究中把女性学制度化的过程与途径大致分为两类,她认为:第一,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女性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个部分使女性学在大学内安家落户,这种模式也称从下面开始(bottom up)的革命,强调学生和教授们的要求成为进行制度化的第一步;第二,参照已经制度化的学校和国家的经验,并进行补充和发展这一模式,可以说是从上面(top down)开始的模式,韩国的梨花女子大学可视为这种模式的代表。从中国女性学在高等教育中制度化的形式来看,这两种模式的影子都有,同时它还具有一些本土的特质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