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基于中医药学术文献信息数据与知识进步的综合分析
在线阅读 收藏

几千年以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存繁衍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医药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系统的健康观、生命观、学术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技术,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特别是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中医药,其所必须依赖的中国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在近现代的凋零,同时又与现代科学难以正常地对接,故渐失学术滋养,到了近现代几乎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人类认知角度看,人们探索世界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大认知路径。不同的文化传统,采取不同的认知路径和认知方法,将获得不一样的各具特色优势的知识和学术成果。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形成科学的多元化。中医药是典型的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认知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医药科学知识体系。所谓宏观整体的认知,就是不涉及微观的分子、原子、电子等物质单元和构成,而是从主体的属性、特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位置、关系上去认知世界,或通过主体外在表现出来的现象、信息,去推测内部状况与变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和定性的特征。这虽然有其价值,但却难以在强调数据和法制的现代社会进行充分的表达、准确的阐释和广泛的传播,势必严重影响中医药学术在现代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曾经主张“有疗效就是硬道理”,这对患者来说确实如此,但对于一个学术体系和一个行业的现代发展来说却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此。特别是在今天,当人类进入到以客观事实与证据为认知和说理依据的科学时代,中医药要想在此背景下继续生存和发展,已经不可能再沉睡在古代的“温床”之中孤芳自赏,缓慢地延续生命,还必须运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表达,清晰地阐述中医药对健康、疾病和生命的认知、理解以及构建的学术理论,并拿出准确的数据和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疗效的真实状况。

百余年来,中医在受到西医挑战而失去独占中国医疗市场数千年的地位之后,为求生存所做出的中西汇通式的应对、中医科学化式的妥协、民国时期数次向国民政府的抗争、试图与西医相结合的一厢情愿等,基本上是从延续一种社会现象或一种民族文化的角度去阐述其求生的理由和行动,却并未从中医药知识本体、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上进行深刻的反思,甚至身处现代信息文明时代却总是试图寻找农业社会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现代中医药问题。以至于最近几十年,即使政府从政策、经费、硬件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却仍然难以彻底扭转中医药学术振而不兴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阐述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揭示了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更指明了中医药学术现代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新兴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文明成果,必将从更深层次改变中医药的观念和思维,这对中医药的现代生存发展无疑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对古老的学术进行现代诠释和学术升华的世纪机遇。

在以上大背景下,我们启动本报告对有史以来中医药学术信息数据状况及其与知识进步的关系进行深度调研,并探索中医药学术发展模式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