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我们论述了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要超越西方消费型社会模式,走出一条“生活型社会”发展路子的问题。实现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为核心的“中国梦”和走出一条“生活型社会”的发展路子,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首先要创造出以物质财富为基础的丰富的社会财富。但问题是,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即解决了“供给侧”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需求侧”的问题,即如何建立起正确的需求观、价值观,把社会财富有效地转化为人自身的发展和真正美好生活的实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正是生活方式研究的课题。本章将从评述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学术史入手阐释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在我国研究生活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王雅林: 王雅林(王亚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4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科研、党政和编辑工作,1980年以后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方式和发展与社会理论。出版《生活方式概论》《闲暇社会学》《繁难的超越》《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延伸地带——昌五社区研究》《信息化:生存与超越》《城市休闲》《构建生活美》《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三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一次特别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