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倡导下,近年来各地在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各项领域相继实施城乡对接、城乡统一和城乡并轨的项目规划,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因为政府与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存在理解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地方政府体制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基层政府在均等化服务职能的履行方面依然不尽理想。在以往对策性研究中,户籍制度往往被认为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倡剥离户籍附加利益成为数见不鲜的对策建议。此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也是推进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建议。然而,本研究认为,户籍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固然重要,但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级别的基层政府来说,在这两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的空间十分有限。实际上,尽可能地扩大经济体总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结构变迁,从而改变社会组织形态,进而推动人在观念和行为上的现代化;利用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社会中无孔不入的数字技术,通过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实现公共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一体化与个性化共存,通过技术确保通畅有效的政社互动,使政府及时掌握民意动向,百姓能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政策动态,从而彻底转变自上而下的供给式服务模式;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具体领域才是地方政府层面能够切实展开行动、有效实施政策之处,同时这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