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a 生产低效率与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图1b 生产低效率与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图2a “带状”的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图2b “带状”的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企业内生产低效率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从一开始就通过假设将这种低效率的可能性排除掉了。为了解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1922~1994)于196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配置效率与X效率》一文,提出了X效率理论。X效率中的X代表造成非配置型低效率的未知因素,就是说,这种低效率与价格和市场结构无关,它是一种未被当作经济学理论一部分的低效率,它的性质还没有完全肯定。莱宾斯坦在之后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称之为‘X效率的理论’是考察生产组织内部因错过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机会而造成的某种类型的低效率的(因为在我研究的早期阶段,我未能找出一个适当的名词来表达这种类型的低效率,我简单地把它叫做X低效率)。这个理论企图分析这类低效率并确定它们带来的后果。它考察所有不属于资源配置类型的低效率。”
莱宾斯坦通过研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厂商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个理论忽视了一些关键性因素。新古典理论包括这样一些假设:第一,代表性企业和代表性家庭是微观经济学恰当的研究单位。第二,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追求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企业的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家庭的行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第三,企业内所有的成员都追求一个统一的目标——雇主的利润最大化,换言之,雇员没有自己的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目标和利益。第四,人的行为肯定会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反应。第五,劳动合同是完全的,这就是说,不仅对雇员的报酬是确定的,而且雇员的劳动时间和努力程度也是确定的。第六,雇员的努力程度是既定的。所有这些假设没有一个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的X效率。与之针锋相对,X效率理论提出了如下假设:第一,只有个人有思想和行动,因而个人才是恰当的研究单位。研究由个人入手,从个人行为进到集体行为。第二,假设个人行为既是理性的,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第三,企业主的利益与雇员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第四,人的行为并不总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第五,假设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第六,努力程度是一个任意的变量,而不是常量。莱宾斯坦试图通过分析影响个人努力的心理因袭(他称之为“惰性区域”)和他所面临的企业内外的环境因素(他称之为“压力”)来解释X低效率的存在。总之,X效率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更实际、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假设和命题,这个理论的提出是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重新改写,它说明生产过程不是一种机械过程,企业也不是一部将投入变为产出的高效率转换器,X效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X效率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某种补充,意在使经济理论不仅能说明市场配置效率,而且也能说明企业的X效率。不仅如此,如同下面将要指出的那样,X效率理论所隐含的结论具有从根本上颠覆新古典经济学的性质。
X低效率究竟有多大?莱宾斯坦通过对经验证据的调查发现,配置无效率仅占GNP 的 1%,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美国任一时刻的X低效率的数量可能达到国民生产净值的20%到40%,甚至超过了50%,发展中国家由X低效率造成的福利损失可能更大。
图3说明了由垄断而造成的市场配置低效率和X低效率。假定企业的长期边际成本LRMC为一常数,长期平均成本LRAC=LRMC。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C,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C和QC,而垄断厂商生产的产量和索取的价格分别为Qm和Pm.。哈伯格三角形面积ABC代表由于垄断厂商生产的产量Qm低于社会最优产出率QC而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图洛克四边形面积PmAPcB代表为争夺丰厚的垄断利润而在政府、垄断者与利益集团之间展开的寻租、避租和护租活动而耗费的资源,非生产性寻租活动会使垄断产生的寻租全部耗散。而莱宾斯坦则认为,由于拥有市场势力的垄断厂商缺乏外部的竞争压力,所以存在着X低效率,这种低效率使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提高(从LRACC移到LRACm),其中EFDPcBC代表社会经济福利为X低效率所吞噬的面积,成为福利成本。因此,若考虑到X低效率,垄断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就是面积缩小的哈勃格三角(AFD)和图洛克方块(PmAEF),再加上由X低效率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图3 垄断低效率和X低效率
X效率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其提出的时间只是比同一年代出现的、对微观经济学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寻租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它是在60年代才重新得到重视)略晚而已,然而,它与后两个理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寻租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很快就融入主流经济学之中,而X效率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也着实红火了一番。在1969年到1980年间,莱宾斯坦于1966年发表的论文是《社会科学引用索引》中第3篇最常被参考的论文。莱宾斯坦及其追随者们企图以X效率理论重新改写整个经济学,然而他们的企图破灭了,X效率理论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甚至连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尽管莱宾斯坦小心翼翼地用人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解释X低效率的存在,并且试图将X低效率变成一个一般的经济理论问题,但他还是闯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禁区”,这个禁区属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领域,用马克思的话说,它挂着“非公莫入”的牌子。X低效率实际是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一种自然附属品,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而导致的一种低效率。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X低效率这个概念,但他比莱宾斯坦更深刻地阐释了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劳资之间的阶级战争。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资本主义企业的雇佣劳动制度,使劳动、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对立起来,前者本应与劳动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异己的、统治劳动者的力量,而与劳动者疏远化了。资本主义劳动表现出一种异化的性质,即本来作为创造性的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劳动与其本质相分离了,这种异化劳动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第一,当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雇主,与自己的劳动力分离时,异化劳动就出现了。一旦雇主支配了工人的劳动,“劳动对工人来说就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求,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劳动的物质条件与劳动者相分离,前者变成了资本,而后者变成了使资本增值的手段或工具,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便具有了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性质。劳动者必须要进行反抗,反抗的形式从个人无组织的消极怠工、缺勤、偷懒、开小差、干私活、浪费原材料乃至故意损坏财物到组成工会、进行集体谈判和罢工。工人们是在以低的劳动生产率和虚高的生产成本对资本进行报复,这才是X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 class="a2">收藏正统的微观经济学把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函数即投入—产出关系来对待,它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总是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下实现产量极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至于为什么如此,却语焉不详。这样一来,企业便成为著名的“黑箱”,我们不了解戏法是如何变出来的。这样一种只关注配置效率而完全疏漏了企业内部的效率的微观经济学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而对这种企业理论最严峻的挑战来自经验事实的反驳。1962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一份对几个国家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调查报告,被调查的国家有缅甸、希腊、印度、印尼、以色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和泰国。调查结果表明,“简单地改变一下一家工厂生产过程的实际组织”就能够使劳动生产率有相当大的提高,单位劳动和资本的成本有相当大的下降。这些“简单地改变”包括工厂的流程、浪费的控制、职工工资支付的方法、工人的训练和监督的改变。上述所有9个国家的情况表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75%,单位劳动和单位资本的成本平均下降了35%。之后,一系列的调查报告和实际案例分析都表明,组织这个要素是企业中经常观察得到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
这些研究报告也表明,企业并没有按照它的生产函数进行生产,产出和成本不是既定技术和既定投入下的唯一确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反,它们是有弹性的。这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不是线性的,而是带状的。图1b和图2b表明了这种情况。
在图1a中,企业是在C点而不是在A点或B点上进行生产的。这意味着企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要么是在既定的投入下(L2)没能达到最大的产出(Q2),要么使用超出技术所必需的最低投入(L1)生产既定的产出(Q1)。图2b说明该企业的实际成本高于技术上必要的最低成本。既定产出Q1的最小平均成本是ATC1,但由于该企业实际使用的投入超过了必要的投入,所以它的实际平均成本是ATC2。这说明生产函数不是完全确定的和已知的,一定的投入通常都有许多不同的产出率。在图2a中,生产函数被画成一条粗带子,而不是一条细线。给定了劳动投入量L2,产出可能在Q1和Q2之间摆动。企业的成本函数也是如此,图2b表示了这一点。
图1a 生产低效率与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图1b 生产低效率与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图2a “带状”的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图2b “带状”的企业短期生产函数
企业内生产低效率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从一开始就通过假设将这种低效率的可能性排除掉了。为了解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1922~1994)于1966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配置效率与X效率》一文,提出了X效率理论。X效率中的X代表造成非配置型低效率的未知因素,就是说,这种低效率与价格和市场结构无关,它是一种未被当作经济学理论一部分的低效率,它的性质还没有完全肯定。莱宾斯坦在之后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称之为‘X效率的理论’是考察生产组织内部因错过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机会而造成的某种类型的低效率的(因为在我研究的早期阶段,我未能找出一个适当的名词来表达这种类型的低效率,我简单地把它叫做X低效率)。这个理论企图分析这类低效率并确定它们带来的后果。它考察所有不属于资源配置类型的低效率。”
莱宾斯坦通过研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厂商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个理论忽视了一些关键性因素。新古典理论包括这样一些假设:第一,代表性企业和代表性家庭是微观经济学恰当的研究单位。第二,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追求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企业的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家庭的行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第三,企业内所有的成员都追求一个统一的目标——雇主的利润最大化,换言之,雇员没有自己的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目标和利益。第四,人的行为肯定会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反应。第五,劳动合同是完全的,这就是说,不仅对雇员的报酬是确定的,而且雇员的劳动时间和努力程度也是确定的。第六,雇员的努力程度是既定的。所有这些假设没有一个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企业的X效率。与之针锋相对,X效率理论提出了如下假设:第一,只有个人有思想和行动,因而个人才是恰当的研究单位。研究由个人入手,从个人行为进到集体行为。第二,假设个人行为既是理性的,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第三,企业主的利益与雇员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第四,人的行为并不总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第五,假设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第六,努力程度是一个任意的变量,而不是常量。莱宾斯坦试图通过分析影响个人努力的心理因袭(他称之为“惰性区域”)和他所面临的企业内外的环境因素(他称之为“压力”)来解释X低效率的存在。总之,X效率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更实际、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假设和命题,这个理论的提出是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重新改写,它说明生产过程不是一种机械过程,企业也不是一部将投入变为产出的高效率转换器,X效率的实现要依赖于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X效率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某种补充,意在使经济理论不仅能说明市场配置效率,而且也能说明企业的X效率。不仅如此,如同下面将要指出的那样,X效率理论所隐含的结论具有从根本上颠覆新古典经济学的性质。
X低效率究竟有多大?莱宾斯坦通过对经验证据的调查发现,配置无效率仅占GNP 的 1%,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美国任一时刻的X低效率的数量可能达到国民生产净值的20%到40%,甚至超过了50%,发展中国家由X低效率造成的福利损失可能更大。
图3说明了由垄断而造成的市场配置低效率和X低效率。假定企业的长期边际成本LRMC为一常数,长期平均成本LRAC=LRMC。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C,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C和QC,而垄断厂商生产的产量和索取的价格分别为Qm和Pm.。哈伯格三角形面积ABC代表由于垄断厂商生产的产量Qm低于社会最优产出率QC而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图洛克四边形面积PmAPcB代表为争夺丰厚的垄断利润而在政府、垄断者与利益集团之间展开的寻租、避租和护租活动而耗费的资源,非生产性寻租活动会使垄断产生的寻租全部耗散。而莱宾斯坦则认为,由于拥有市场势力的垄断厂商缺乏外部的竞争压力,所以存在着X低效率,这种低效率使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提高(从LRACC移到LRACm),其中EFDPcBC代表社会经济福利为X低效率所吞噬的面积,成为福利成本。因此,若考虑到X低效率,垄断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就是面积缩小的哈勃格三角(AFD)和图洛克方块(PmAEF),再加上由X低效率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
图3 垄断低效率和X低效率
X效率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其提出的时间只是比同一年代出现的、对微观经济学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寻租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它是在60年代才重新得到重视)略晚而已,然而,它与后两个理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寻租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很快就融入主流经济学之中,而X效率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也着实红火了一番。在1969年到1980年间,莱宾斯坦于1966年发表的论文是《社会科学引用索引》中第3篇最常被参考的论文。莱宾斯坦及其追随者们企图以X效率理论重新改写整个经济学,然而他们的企图破灭了,X效率理论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甚至连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尽管莱宾斯坦小心翼翼地用人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解释X低效率的存在,并且试图将X低效率变成一个一般的经济理论问题,但他还是闯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禁区”,这个禁区属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传统领域,用马克思的话说,它挂着“非公莫入”的牌子。X低效率实际是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一种自然附属品,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而导致的一种低效率。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X低效率这个概念,但他比莱宾斯坦更深刻地阐释了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劳资之间的阶级战争。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资本主义企业的雇佣劳动制度,使劳动、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对立起来,前者本应与劳动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异己的、统治劳动者的力量,而与劳动者疏远化了。资本主义劳动表现出一种异化的性质,即本来作为创造性的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劳动与其本质相分离了,这种异化劳动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第一,当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雇主,与自己的劳动力分离时,异化劳动就出现了。一旦雇主支配了工人的劳动,“劳动对工人来说就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求,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的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亦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劳动的物质条件与劳动者相分离,前者变成了资本,而后者变成了使资本增值的手段或工具,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便具有了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性质。劳动者必须要进行反抗,反抗的形式从个人无组织的消极怠工、缺勤、偷懒、开小差、干私活、浪费原材料乃至故意损坏财物到组成工会、进行集体谈判和罢工。工人们是在以低的劳动生产率和虚高的生产成本对资本进行报复,这才是X低效率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