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3379.22万人,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比重为8.49%。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受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是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央政府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措施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在扶贫政策、项目资金上也一直向民族地区倾斜。2006~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民族八省区的扶贫资金从51.5亿元增加到166亿元,八年累计投入758.4亿元,占全国总投入的4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要实现在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说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全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确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如期脱贫呢?这正是本书的研究主题。考察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出来的多元图景,体察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民族地区内部的区域异质性,分析致贫机理,评估反贫困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成效,准确把握目前民族地区的贫困和反贫困出现的新挑战,以寻求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的对策,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下面,主要从宏观、微观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多元图景及致贫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