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宏观视角的考察
在线阅读 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通过农村改革解放社会生产力,释放政策活力,贫困人口逐步减少。此后,从“三西”1858132建设起步,在全中国范围开始组织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开发式扶贫,接着,连续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继续向贫困宣战,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并强调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实现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民族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措施,通过不断完善、实施扶贫战略缓解了贫困。由上文分析可知,虽然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其他地区存有共性,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等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其贫困呈现多元图景,从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如明显的脆弱性、多维特征。因此,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一直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民族地区农村脱贫也成了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那么,对民族地区以往实施的反贫困政策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其实施效果,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章着重从宏观视角评估“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实践,以期为民族地区完善扶贫政策,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奉献一定的智力支持。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