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 中国企业准入体制的演变
如图2.2所示,在中国开办一家企业,所花费的时间不多,但所需履行的手续多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对新开办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较高,大约相当于人均国民年收入的两倍。即使是中国的典范城市——杭州市(开办企业需要12个步骤、花费30天时间以及占当地人均年收入5.7%的费用),仍然落后于全球178个经济体中的116个。世界上有75个经济体对新开办企业没有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
图2.2 开办企业所需时间的国际比较
尽管国家对开办企业的步骤有统一规定,但是,地方部门在执行上具体操作方式不一,导致企业准入的便利度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程序较为快捷,而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理过程则较为耗时,费用也更高(见图2.3)。东南沿海地区办理企业开办手续平均需要33天;其次是环渤海地区,38天;西北地区最慢,长达49天。
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开办一家新企业一般需要办理14个步骤(见图2.4)。这个过程涉及至少10家机构,包括数家政府监管部门、公安、银行和印章刻制店等。由于具体管理机关的设置不同,各城市在办理程序上存在差别。有的城市如杭州、南京和福州实现了政务中心一个窗口统一收件,受理包括工商、税务、质监等审批事项,步骤数可以简化到12个。广州、上海、郑州和海口将国税地税的登记归于同一窗口。耗时较多的步骤主要涉及验资和向当地工商管理机构申请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开办企业耗时最短的是广州,开办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流程只需要28天即可完成,而在银川和太原,所需的行政批准过程平均需要55天(见图2.5),多了将近一个月时间。
图2.3 在中国开办企业难易程度的地区比较
图2.4 开办企业的流程(北京市)
图2.5 开办企业时间的城市分布
图2.6 创办企业的成本在较富裕城市相对较低
依据业务范围的不同,企业有可能先要办理一些许可证,然后才可以申请法人登记,这类许可证有时多达十几个。比如开办一家餐厅,业主必须先取得公安、卫生、规划、环保、商务等数个部门的审批,这个过程有时需要3~6个月。本报告的指标没有涵盖这些方面的规定。
新办企业的税务初始登记是企业创办阶段的一个步骤。中国的税务管理部门分为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
如果不计法定注册资本,在中国开办一家企业的一般性开支仅占国民人均年收入的11%左右,低于除欧洲经合组织以外的所有地区的平均水平。由于开办一家企业的相关收费大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订,若以当地人均年收入的百分比测算,高收入省份则有一个较低的比率。这意味着企业家在收入较低的地区创业就会有相对较高的成本。上海市的费用指标数值最低,仅为3.1%,而贵阳市最高,接近26.6%(见图2.6)。
有关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和验证的规定对小企业来说格外繁重。虽然这些规定意在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防范商业欺诈行为,但事实证明,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才是关键。2006年生效的新修订的《公司法》大大降低了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从原来的10万~30万元调整为3万元,但这一标准仍然高达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收入的3倍以上。此外,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作为工商和税务登记的要件之一。数据显示,验资费用占企业建立成本的一半,与验资有关的时间消耗占全过程的18%。一些商业银行对小额资金账户不予开立,或者征收较高的账户管理费。
各地在简化开办企业审批程序方面的改革尝试
近年来,各省市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国家积极推动“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到2006年,全国县以上的政务中心达到4200多个。这些政务大厅如同提供行政服务的“超市”,申请人可以根据需要到不同行政部门的受理窗口提交申请,不再需要奔波于多个地方。有的机构还开辟了网上注册业务,例如在北京海淀、朝阳、怀柔三区,近40%的企业都是通过网上办理注册的。广东省也有类似的系统。
传统的一站式政务中心仅仅把多个监管部门放在一个大厅里,在各部门的审批功能和形式上没有实现协作,也没有解决多次申报的问题。哈尔滨市和苏州市推行了企业登记信息的一次性录入,简称“一表制”,即当事人在向工商部门一次性提交相关信息后,由工商部门转给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企业不必再提交任何表格和数据。这种做法一方面方便了申请人,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他们不必再重复录入信息了。
由于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基本为国家立法机构统一制定,地方监管机构大多在维持基本流程不变的前提下在整合行政审批流程上动脑筋,推行“政府流程再造”,效果非常明显。“并联审批”系统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行政流程再造的最充分的尝试。它比前面提到的两种做法更加先进。成都市最近设立了并联审批综合窗口,对企业建立流程内的各审批项目统一受理申请。综合窗口负责把申请材料分送到各有关部门,各审批部门同时对申请进行审核,最后的批准文件和证书由综合窗口交给申请人。在此系统下,以前至少需要一周以上时间的程序现在一天之内、一个窗口、一次递交就办好了。如以2006年成都市新办公司数测算,实行并联审批一年可降低社会成本2370多万元。
天津、武汉和重庆实行了“超时默许制”,即对企业手续齐全有效的审批申请,有关部门受理后未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又没有作出合理解释的,被视为部门默认审批事项。上海浦东新区、杭州和南京试行了告知承诺制,即一站式服务中心先把审批要件制作成告知文书放在工商窗口,企业申办人不再需要花费数月时间办理前置审批许可,只要提交一份保证遵守有关规定的承诺书,工商部门通过网络扫描发到各相关审批部门,随后在7~10天内给企业预发一个许可证。凭许可证企业可以申请工商营业执照。
资料来源:有关媒体报道和成都市政府。
');" class="a2">收藏“开公司当老板”在十多年前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居民在实现着这个梦想。正是这些雄心勃勃的、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家们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更多的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然而,企业家或许发现,在中国开办一个企业是件颇为耗时耗力的事情,不但要解决企业本身面临的场地、资金、市场等问题,还要通过一系列迷宫般的审批和登记程序,之后方可开始营业。一个内地企业平均需要完成14个步骤、花费4~8周时间才能具备合法开业的条件。由于不了解规定细节,一个程序往往要申办企业往返数次。于是,许多人选择了付费给提供工商创业代理服务的中介机构去办理一整套手续,这样一来,开办企业的费用就大大增加了。
从经济的视角来看,高效的企业准入程序也是很重要的。国际上的研究显示,繁琐的企业准入规定非但无助于保障产品质量和工人安全以及减少污染,相反,它们削弱了民营部门对经济的贡献,将更多的人推入非正规经济,并且导致消费价格提高和滋生腐败。
衡量的指标
开办企业便利度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只有当具有创新思路的企业家能够毫无困难地进入正规市场,这个地方的经济才有竞争力。《中国营商环境报告》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一家典型的中小规模的企业在正规运营前需要完成的步骤,评估开办企业的便利程度。这些步骤包括取得企业所需的所有许可证以及完成所有监管部门要求的盖章、核对和公示。指标包括在正常情况下完成每一个步骤的时间和费用以及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调研假定企业主了解所有相关信息,企业事先没有与政府官员接触,在办理过程中政府或非政府实体不存在腐败行为。
企业要加入正规经济体系,首先要迈过登记注册的门槛。在中国,开办企业要获得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事前审批登记。近年来,需要前置批准的行业逐步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审批趋于简化和合理,收费标准也逐步降低(见图2.1)。但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准入门槛仍显繁琐苛刻,限制了小企业的发展愿望。据世界银行《200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统计,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开办企业便利度综合指数排名135位。
图2.1 中国企业准入体制的演变
如图2.2所示,在中国开办一家企业,所花费的时间不多,但所需履行的手续多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对新开办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较高,大约相当于人均国民年收入的两倍。即使是中国的典范城市——杭州市(开办企业需要12个步骤、花费30天时间以及占当地人均年收入5.7%的费用),仍然落后于全球178个经济体中的116个。世界上有75个经济体对新开办企业没有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
图2.2 开办企业所需时间的国际比较
尽管国家对开办企业的步骤有统一规定,但是,地方部门在执行上具体操作方式不一,导致企业准入的便利度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程序较为快捷,而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理过程则较为耗时,费用也更高(见图2.3)。东南沿海地区办理企业开办手续平均需要33天;其次是环渤海地区,38天;西北地区最慢,长达49天。
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开办一家新企业一般需要办理14个步骤(见图2.4)。这个过程涉及至少10家机构,包括数家政府监管部门、公安、银行和印章刻制店等。由于具体管理机关的设置不同,各城市在办理程序上存在差别。有的城市如杭州、南京和福州实现了政务中心一个窗口统一收件,受理包括工商、税务、质监等审批事项,步骤数可以简化到12个。广州、上海、郑州和海口将国税地税的登记归于同一窗口。耗时较多的步骤主要涉及验资和向当地工商管理机构申请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开办企业耗时最短的是广州,开办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流程只需要28天即可完成,而在银川和太原,所需的行政批准过程平均需要55天(见图2.5),多了将近一个月时间。
图2.3 在中国开办企业难易程度的地区比较
图2.4 开办企业的流程(北京市)
图2.5 开办企业时间的城市分布
图2.6 创办企业的成本在较富裕城市相对较低
依据业务范围的不同,企业有可能先要办理一些许可证,然后才可以申请法人登记,这类许可证有时多达十几个。比如开办一家餐厅,业主必须先取得公安、卫生、规划、环保、商务等数个部门的审批,这个过程有时需要3~6个月。本报告的指标没有涵盖这些方面的规定。
新办企业的税务初始登记是企业创办阶段的一个步骤。中国的税务管理部门分为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
如果不计法定注册资本,在中国开办一家企业的一般性开支仅占国民人均年收入的11%左右,低于除欧洲经合组织以外的所有地区的平均水平。由于开办一家企业的相关收费大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制订,若以当地人均年收入的百分比测算,高收入省份则有一个较低的比率。这意味着企业家在收入较低的地区创业就会有相对较高的成本。上海市的费用指标数值最低,仅为3.1%,而贵阳市最高,接近26.6%(见图2.6)。
有关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和验证的规定对小企业来说格外繁重。虽然这些规定意在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防范商业欺诈行为,但事实证明,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才是关键。2006年生效的新修订的《公司法》大大降低了法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从原来的10万~30万元调整为3万元,但这一标准仍然高达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收入的3倍以上。此外,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作为工商和税务登记的要件之一。数据显示,验资费用占企业建立成本的一半,与验资有关的时间消耗占全过程的18%。一些商业银行对小额资金账户不予开立,或者征收较高的账户管理费。
各地在简化开办企业审批程序方面的改革尝试
近年来,各省市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国家积极推动“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到2006年,全国县以上的政务中心达到4200多个。这些政务大厅如同提供行政服务的“超市”,申请人可以根据需要到不同行政部门的受理窗口提交申请,不再需要奔波于多个地方。有的机构还开辟了网上注册业务,例如在北京海淀、朝阳、怀柔三区,近40%的企业都是通过网上办理注册的。广东省也有类似的系统。
传统的一站式政务中心仅仅把多个监管部门放在一个大厅里,在各部门的审批功能和形式上没有实现协作,也没有解决多次申报的问题。哈尔滨市和苏州市推行了企业登记信息的一次性录入,简称“一表制”,即当事人在向工商部门一次性提交相关信息后,由工商部门转给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企业不必再提交任何表格和数据。这种做法一方面方便了申请人,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他们不必再重复录入信息了。
由于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基本为国家立法机构统一制定,地方监管机构大多在维持基本流程不变的前提下在整合行政审批流程上动脑筋,推行“政府流程再造”,效果非常明显。“并联审批”系统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行政流程再造的最充分的尝试。它比前面提到的两种做法更加先进。成都市最近设立了并联审批综合窗口,对企业建立流程内的各审批项目统一受理申请。综合窗口负责把申请材料分送到各有关部门,各审批部门同时对申请进行审核,最后的批准文件和证书由综合窗口交给申请人。在此系统下,以前至少需要一周以上时间的程序现在一天之内、一个窗口、一次递交就办好了。如以2006年成都市新办公司数测算,实行并联审批一年可降低社会成本2370多万元。
天津、武汉和重庆实行了“超时默许制”,即对企业手续齐全有效的审批申请,有关部门受理后未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又没有作出合理解释的,被视为部门默认审批事项。上海浦东新区、杭州和南京试行了告知承诺制,即一站式服务中心先把审批要件制作成告知文书放在工商窗口,企业申办人不再需要花费数月时间办理前置审批许可,只要提交一份保证遵守有关规定的承诺书,工商部门通过网络扫描发到各相关审批部门,随后在7~10天内给企业预发一个许可证。凭许可证企业可以申请工商营业执照。
资料来源:有关媒体报道和成都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