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及其衍生的新式社会经济因素一向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其原因一是通商口岸城市是中国广袤内陆与外部国际市场连接的关键点,1894499大量新的社会经济因子由此进入并日益影响整个中国;二是大多数通商口岸都是位于沿海或沿江的港口城市,它们的兴起必定会形成对其腹地的“强力辐射”,从而带动腹地经济发展,1894502特定区域的发展是港口与腹地形成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通商口岸外部市场及港口与腹地的互动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形成了一大批卓有贡献的成果,为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现代化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学界此前的研究似乎在有意无意间朝向“内在”,即在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其对内影响的作用,这可能是缘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族国家。而实际上,通商口岸城市既然是联结内与外(抑或说是内陆与海洋)的关键点,来自海洋的外部国际市场的影响如何作用于城市发展?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也应成为通商口岸城市研究的一个重点。实际上,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影响,缺失了外部影响,通商口岸城市对腹地经济的带动力必然会不足,从而使得腹地对口岸城市的拖累要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带动。1894503但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大量新的社会经济因子影响广阔腹地的同时,理所当然地要分辨这些“外部影响”是来自西方,还是源自亚洲内部(海洋亚洲1894505)的联系。日本著名学者滨下武志教授也指出:“以海域融合为主的观念来说明亚洲的历史,比过去以土地为主的观念可以涵盖更多的地区和呈现不同的内容……沿海的作用性和以国家为主的地域关系不同,它是以海域为主关系。”1894506而事实上,亚洲海洋各部分之间的各种联系(如商贸、移民、金融等联系)由来已久。本文即是着眼于此,以福州为例,从海洋亚洲的视角来讨论近代通商口岸港口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