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工业的摇篮、曾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史上写下辉煌篇章的东北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越来越陷入了困境,出现了著名的“东北现象”。如今,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国策,将东北引向了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的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中。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对国有企业产权的改制与重组,不可避免地对企业中员工的工作、生活境遇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在以市场化导向为目标的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变过程中,企业员工社会资本的获得机制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往往不利于工人,使其成为最容易被剥夺的群体。因此,研究东北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工人的社会资本的变化,事关广大工人福祉的增进、权利的行使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事关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和凝聚力的增强,事关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构建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它是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社会工作行动介入的一种先导性研究,笔者将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与个案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对企业改制前后、重组过程中工人社会资本的变化的状况进行质性调查与比较研究,以期将先期的研究成果与此后的社会工作行动结合起来,将社会资本理论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能力建设、增权理论结合起来,探寻工人的社会资本改善的途径,并在相关社会政策的设计与改进上提出决策建议。本项研究既不同于边燕杰等学者对企业组织社会资本的研究,也不同于惠朝旭等学者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而是限定于工人群体(工人与厂区管理者)社会资本的研究,并侧重于生产一线工人群体的研究。之所以对研究对象作以上限定,是源于本人对东北国有企业的初步研究以及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改制过程中,国企的工人社会资本整体受损的现实。基于社会工作维护社会公义的立场,本人的价值观倾向于对弱势群体获得公平、公正对待的关注。这也正是此项研究的意义所在。它将与社会资本、优势视角、能力建设、增权等社会学、社会工作的理论相对接,同时,也将理论研究与今后的行动跟进相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