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什么叫“农民”:一个华北农村的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正如秦晖所指出的,“什么是农民”这个问题,在困惑着众多的、古今中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不过,对当代中国农民的定义,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似乎变得容易了一些。于是,总的说来,有狭义的农民与广义的农民之分。狭义的农民指职业上的农民,即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过有时人们也把从事渔业、牧业、林业等的人们看作农民。这就使我们想到了广义的农民,即只要你的户口不在城市(镇),你就是农民,即户籍意义上的农民。即使你已经去了城市做工、经商,定居在城市,只要你没有拿到城市户口,你就是农民。不过,你就是拿到了城市户口,别人也可以认为你还没有脱离“农民习气”。所以,秦晖说,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1911615

这一点和韦伯所定义的社会地位在意义上是相通的。韦伯说所谓社会地位是指一些人主要是由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所受教育程度不同而被他人看重的程度也不同的这样一种情况。而你被人看重,和你有更多的权利、收入,及其他获利的机会是有关系的。韦伯还讲,社会地位既可以是阶级的原因(即地位高,阶级也高),也可以阶级的结果(即由于阶级高,所以地位高),不过它也可以和阶级没有关系。阶级是由市场机会决定的。1911620从这个意义上讲,1949年以前乡下的地主和贫农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但是从社会地位上讲,他们都是农民。20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形成的新阶级,尽管阶级不同,但由于户口都在农村,所以从社会地位上讲,也都是农民。

中国农民基本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地位低于市民,在个人自由、分化与职业化、政治自治、组织化、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参差不齐的这样一个社会群体”。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一个乡村的调查,来看以上对农民的定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在这个村的农民身上,从而检验这个定义的可用性,同时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农民这个社会群体的未来。被调查对象是山西省晋中地区的一个农村。我们把它称作“西村”。西村共有691户人家,本调查在每三户中选取一户,抽样了其中的230户,最后回收了201份问卷。由于所请调查员为本村人,而且我请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务必请被调查者填写好问卷,故而问卷回收率较高,达87%。我在问卷中问了61个问题,共348个变量。问题中包括家庭情况、从事的产业、收入、农具使用、取暖设备、闲暇活动、村委会选举、小学教育(因为本村只有小学)、合作医疗、生活质量、政治面貌、组织化情况,等等。多数问题是封闭式的,有几个问题则是开放式的。多数问题并不敏感,所以回答的可信性较高,故而问卷也有较高的真实性。这个实证调查应该能够告诉我们农民身份的一些具体情况,帮助我们回答什么是农民这个问题。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