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培训的战略观、系统观和全员观
在线阅读 收藏

本文是一个案例。

A公司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公司,自1993年以来,该公司一直在海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项目的投资,到目前为止,已经在18个国家执行着40多个项目。公司现有员工1340多人,其中在总部机关有100人左右,其余都在海外工作。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培训工作作为公司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培训的投入相当大,2003年的培训经费达到500多万元,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的1.5%。

但是长久以来,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困扰着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管理人员。像很多其他公司一样,员工的培训参与率很低。通常是不组织培训,老总不高兴,组织了培训,员工不来参加,要到办公室去请,人力资源部非常被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3年公司制定和下发了《员工培训管理暂行规定》,对培训的组织体系、培训规划、计划与预算,培训形式、培训的考核与管理,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等做了具体规定。公司在总部机关实行学分制考核,规定高层管理人员每年必须完成不少于80学时,中层管理者每年必须完成不少于100学时的培训,一般人员则不少于120学时。另外,该公司培训学时与年度效益奖金挂钩,员工培训不足规定学时的,每一个学时扣除一定比例的当年度效益奖金,2003年每一学分扣除年度效益奖的0.2%。培训还与绩效考核挂钩,员工实际培训学时在规定学时的50%及以下,不足规定学时的80%,90%的,考核结果分别不得超过称职、良好和优秀。实行学分制考核,该公司员工的培训参与率大大提高,2003年参加培训的人次达到1300多人次,是2002年参加人数的1.5倍。

虽然培训的参与率大大提高,但最近在该公司进行的培训满意度调查中,员工反映了一些问题:①培训的针对性不是很强;②有时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学分,参加培训的内在热情不是很高。另外,最近该公司总经理在听取汇报的时候,给人力资源部下达了一个任务,“去年培训花费了那么多钱,请人力资源部提供一份培训效果报告”。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