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
在线阅读 收藏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企业技术改造的动力得到了增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各行各业都有一批企业改变了落后面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水平还是很低的,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首先,企业设备、技术老化日趋严重与对技术成果需求、应用不足的反差大。

据统计:在所有工业设备中,技术经济性能比较先进的只占1/3,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占13%,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22%,性能落后的占2/3。1899943在1985年工业普查中,大中型企业役龄小于15年的占77%,15年以上的占23%。而1989年对125家大中型企业调查的结果是:役龄小于15年的下降到55%,15年以上的上升到45%。1899943辽宁省有94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中604家是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除了38家进行总体改造外,其余的至今仍停留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1899948不难看出,我国企业设备、技术老化日趋严重,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现代化企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并依赖对最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及时运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明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1899953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吸纳新技术的欲望并不十分强烈,有的甚至无动于衷,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比如,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只占30%,70%的智慧之果被打入冷宫。1899954大量的科技成果无人应用。在国内,长期以来技术市场都是买方市场,对技术成果需求不足。一些从事技术开发的科研单位,有1/3的科技人员没有任务,“1988年,有关部门统计:在10738家大中型企业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58.8万人,占职工人数的5.9%,而直接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仅占职工人数的3%,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23%,最近两年,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还在减少”。1899954

由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技术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很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制约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增长。据《光明日报》报道:在科技成果中,能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不超过5%,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不超过19%。1899957

其次,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与现行折旧制度的矛盾。

众所周知:企业要“活”,离不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愈强,活力也就愈大。而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据统计:1979~1989年,我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企业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325亿元1899962,但是经济效益并不理想。1989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降至3.2%,1990年又降至1.5%,与此同时,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1990年实现的利润只相当于1989年同期的42%,1988年同期的35%。1899964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因此,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加快固定资金的周转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挖潜、革新和改造所需的费用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但是现行的折旧制度有不少不合理地方。一是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许多发达国家对工业企业技术装备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多在8%~12%之间,或者更高些。而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的固定资产折旧率长期维持在3%~4%之间189997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折旧率由70年代末的4.1%~4.2%逐步提高到1985年的5%,1988年达到5.4%,折旧率提高幅度约达30%1899972。但是,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先后两次决定从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中开征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每年企业要从折旧基金中拿出25%上缴财政,剩下部分还要认购各种债券。投入使用时,又要支付各有关税、费,以及名目繁多的社会摊派,实际能派上用场的只占名义折旧费的30%~50%。1899976加上“七五”计划期间的通货膨胀,固定资产的原价与重置价相差很大,一般通用设备相差2~3倍,专用设备相差3~4倍。1899978因此,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率”与“法定折旧率”之间的差额有日趋扩大之势。所以,近些年来的折旧率提高也是徒具虚名,或者说是虚提实降。

二是固定资产折旧基金被挪用现象严重。这一方面,是国家及各级政府采取直接集中或变相集中的办法,把企业折旧基金挪用于基本建设。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又把手中的折旧基金或用“厂内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或用于建造职工宿舍等一些非生产性建没。还有,在一些实行以上交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承包责任制企业中,有的压低折旧率,少提折旧基金,根据机电部对黑龙江、辽宁、江苏的131家重点骨干企业调查,1987~1989年间,每年都有16%~25%的企业少提折旧。1899984有的干脆用折旧基金顶替上交利润;有的把折旧基金用作流动资金,以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状况。

再次,技术引进中重硬件、轻软件,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现象严重,不利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进步。

利用引进先进技术来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在引进工作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只注重新建,盲目引进,忽视了为老企业技术改造服务,使大批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通过引进,大上电冰箱、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产品。现在全国有电冰箱生产线110条,彩电生产线117条。据江苏省对1123家大中型企业的统计:引进“硬件”与“软件”费用之比为2.4∶1,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0∶3。1899993这些已足以说明技术引进工作中的不少失误和管理混乱。

另一方面,一些通过引进技术进行改造的企业“吸收时差”比较大。所谓“吸收时差”是指首次引进某项新技术、新设备的时间与经过自己的努力被消化、吸收、推广和发展的时间之差。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差,因而“吸收时差”大。例如,福建省对242家大中型企业的科技人员调查表明:约有20%的人没有参加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或其他技术创新活动。很显然,不能消化、吸收的引进,就不会有提高和创新,技术水平再高也只能步人家的后尘,导致“周期性”的引进。

最后,产品落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低。

为了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美国的机电产品每年更新20%,原西德的许多产品是5年换一半,10年换一轮。1899995而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一经投产便一劳永逸,10年、20年一贯制。例如,全国机电产品中,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水平的占60%以上。1899999我国目前生产的5万多种机械产品中,相当于50年代水平的占16%,相当于60年代水平的占62%,相当于70~80年代水平的占22%。1900000近几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的产值率和销售率一直在7%~8%之间徘徊1900002。根据统计资料测算:1990年企业向市场提供的新产品数量比1989年至少下降20%。1900003而新产品中属于改造型的居多,更新换代的少,难以用新需求带动或刺激市场。

发达国家为了保障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一般都允许企业自主地从销售收入中提取5%左右的新产品开发费1900006,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89年全民所有制大型工业企业摊入企业产品总成本的技术开发经费,只占销售收入的0.5%,中型企业仅占0.4%。1900008如此低的比例,如何能谈得上新产品开发呢?又何能谈得上同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