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灯笼沙迅速衰落 是政府管得太多
在线阅读 收藏

曾经红极一时的珠海灯笼沙景区要关门了。它开业至今才过去三年,只火了一年,明年就要关门谢客。(2014年3月19日《南方都市报》ZB12版)

作为灯笼沙景区的“始作俑者”之一,笔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天空立马飘过一句话:不出所料!真不是不厚道地幸灾乐祸,而是这个结果其实在灯笼沙景区初建成时就是有预感的。

当年,在灯笼沙还没有成为旅游景区的时候,笔者与志同道合的驴友“探险”时发现了这个极具岭南水乡特色的乡村。于是我们拍了一部叫《灯笼沙》的电视片,该片获得了广东省电视片大奖。之后灯笼沙建设成了一个旅游景区。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是景区建好后一看,笔者发现它失去了曾经的那种“世外桃源”的风格。没有了野趣,变成了一个很闹、很俗,而且整体格调都不怎么高雅的人造旅游景点。

但灯笼沙还是很快火了起来。因为它打着“非遗”的噱头——“水上婚嫁”实景演出。当时,珠海斗门地区传统的“水上婚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媒体的宣传也十分密集。于是,打造一个能够承载这一非遗民俗的景区就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于是当时的市领导出面,拉来一家国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在灯二村开始建设一个人造景点。因此,很难说灯笼沙景区不是政府用政绩观来打造的。

的确,“水上婚嫁”表演成为灯笼沙景区的撒手锏,吸引了大批记者、摄影爱好者和周边地区来看热闹的游客。一时间,灯笼沙成了一个由政府主导、国企投资建设和营运、农户共同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项目。

但是景区的建设除了打搅了村民安宁的生活外,当地的村民得到的好处并不多。被选为“水上婚嫁”表演的演员可以得到一点演出费,景区的房子和地是政府出面租来的,但游客吃在景区、玩在景区、购在景区,根本不会到村里去消费。看着景区每天仅门票收入就有10万元,村民眼红和生气是必然的,因此发生了拦截游客大巴的事情。拦的还是台湾游客,这在旅游界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村民积极性不高,经营景点的企业对这个村子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的传统文化背景的挖掘和传承也没什么兴趣,于是造成的事实是:除了“水上婚嫁”演出是特色外,其他的东西都没什么特色。那么游客方面呢?大家老远跑来,花50元门票,进到一个空间不大的小村里,只看一场并非高大上的演出,真没什么意思。所以,村民、经营者、游客都没找到定位,灯笼沙景区的未来可想而知。

与灯笼沙的衰落相反的是,地处偏远的莲州耕管村,2014年却引来了大批游客,仅仅因为他们有60亩油菜花田。但他们的油菜花没有门票,游客们可以自由地去周边的农家吃饭、游玩。广阔的天地,原始的乡村风味,加上没有藩篱,没有门票,感觉没花钱,自然吸引了大批自驾游游客。也因为没有藩篱,周边所有村民都从3天就来了10多万的游客中获得收益,高兴坏了。

“恺撒的交给恺撒,上帝的还给上帝”,旅游经营本来就是市场的事,当然应由市场主宰,政府的指导也应是顺应市场规律的指导。市场的眼睛最毒,它会用看不见的手给那些不懂市场、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迎头痛击。灯笼沙的迅速衰落给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幸福村居建设、新农村建设都提了个醒——市场选择、村民意愿才是主角,而政府只是服务的,不能充当主角、越俎代庖,更不能靠行政命令“逼婚”和“包办婚姻”。否则,即使是好心,也难免不办坏事。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