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司机电召接单后爽约,被市民通过微信举报,市交通执法局经调查后,对的士司机按拒载处以1000元的罚款。这在全省尚属首例。今后,市交通部门在接到这种投诉后,调查属实的话都会对的士司机做出同样的处罚。(2014年8月21日《南方都市报》)
珠海的出租车总是管不好,总是这边按下了葫芦,那边又浮起了瓢——这不,群众打车难、司机态度差、不文明开车、拒载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电召爽约的问题又出现了。不过,笔者看了这条新闻,纠结挣扎了半天:是该赞呢还是该弹?
还是先赞一下吧。
笔者认为这个处罚做得好,为开创新型出租车管理和运营模式撑了腰,也为消费者使用新方法打车鼓了气。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情况下,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密不可分,新的商机和契机都在这个将虚拟和现实联成一体的情况下出现了。利用互联网软件打车是出租车行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这也是珠海出租车行业摆脱常年被诟病的手段之一。在这种新的运营模式下,如果司机没有诚信,消费者的利益就更没有保障,商家的欺客行为就更肆无忌惮,最终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话,损害的还是行业的发展。因此,这次这笔较重的罚金,让出租车司机明白,互联网的虚拟性、后台性并不是不诚信的更大的遮羞布,虚拟不是虚假,更不是虚幻,想用“虚拟”赚钱,要比现实世界更诚信,才能赢得信誉,达到目的。
还必须再弹一下。
珠海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整体城市形象作为旅游景点的城市,出租车的服务不仅是服务市民的“里子”,更是珠海对外形象的“面子”。可是多少年来,关乎珠海“里子”和“面子”的出租车行业总是被市民和游客诟病——投诉、曝光、处罚、再投诉、再曝光、再处罚——几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笔者曾听过一个珠海出租车司机说:“被罚很正常啊,在珠海开出租,谁没被罚过!”这话说得!简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方面,被罚的司机不少,说明问题很多,当然也表明监管部门不是不做事;另一方面,你罚你的,我做我的,司机根本不把处罚当回事。
到底是因为惩罚不够重、不够严?还是因为规章制度、运营模式、监管方法设计得不合理?首先希望有关部门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阻断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建议监管部门给每一辆出租车都安装摄像头,变被动监管(不告不罚)为主动监管(发现问题就惩治),而且加大惩处力度。当然,处罚不是唯一的管理手段,大力发展新兴技术,探索新的出租车运营模式,也应是主管部门的重要课题。诚望珠海的出租车行业借着深化改革的东风和新技术革命的航船,真正摆脱掉戴了多年的落后帽子,让出租车成为为珠海市民出行服务的舒服的“里子”,以及为外来游客开心旅游服务的光彩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