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请认清修学旅游的真面目
在线阅读 收藏

每到暑假,“修学游”就成为热门旅游产品,备受家长追捧。但由于修学游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和监管的缺失,修学游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打着教育旗号的中介培训机构所做的“中国式游学”产品价格不透明,安全无保障。

许多家长以为,修学游能让孩子学习游玩两不误。在修学游中,孩子能学到知识,了解名校,激发斗志,还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领略风景名胜。同时孩子也有人看管,真可谓一举多得。但他们不明白,眼下国内的所谓“修学旅游”,无非是商家的一个噱头。

其实中国古代先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更是把修学旅行的概念发扬光大,并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每年要在本市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初中生每年要在全国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高中生每年则要在世界范围内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谓之“修学旅行”。

如今,学生有组织和有计划的修学旅游,成为发达国家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明确将修学旅行及其载体——青年旅舍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修学旅行的课程、方式、时间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修学一般是短期出国的修学游,时间十几天到几个月,感受当地的文化、教育,学习一些知识,顺便旅游。但是“中国式游学”变了味,学生不是自己探索,只是跟着旅行社花钱,而且只玩不学,与普通的旅行社组织的其他旅游没什么两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学游。

我国目前搞的修学游,有的是企业和学校联合搞,有的是旅游企业、留学中介自己搞,目的都是创收,不是修行、研学,对此,国家也没有修学游的明文规定和教育规划。因此,关于修学游线路设计也缺乏教育概念,没有将教育思维融入游览中来。孩子们能否从中学习、体会到知识、文化和快乐,以及提升素质和品味,实在不一而足。同时,修学游市场成为监管盲区,鱼龙混杂,良莠不分。正是由于修学概念的模糊不清,导致了许多家长的误解。

要把“中国式游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修学游”,亟须改变当前修学游的市场混乱现状,政府各有关主管部门都应积极进行管理,制定合理的市场规范,真正使修学游达到既学好又游好的目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