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发布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省内134所全日制普通高校、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去年(2013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统计显示,毕业生们在珠海的薪酬不低,仅次于广深,但他们选择留在珠海的仅有3%。他们表示,珠海对毕业生吸引能力弱,“好的就业机会太少”,珠海同广深等城市相比,优秀的企业太少,空间也很有限,而且珠海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工资虽然高一点,但总的“性价比”较低,除了深圳、广州,他们更愿意选择东莞、佛山、中山。(2014年1月28日《南方都市报》)
收入高也留不下人,这无疑对唯收入论者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其实只要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就会明白毕业生们的选择。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也就是说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由因为它而放弃的另一件事情的价值来决定的(放弃的东西的价值会比选择的东西的价值大,这才能称之为“成本”)。在97%的珠海毕业的大学生们看来,留在珠海,付出的机会成本太高,这成本是到广深甚至东莞、佛山、中山的价值,而这个价值要大于留在珠海的价值。减少成本达到人生的目标是正常人的正常选择。
虽然说机会成本不是定数,它因人而异,但还是有客观标准的。有句老话叫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古往今来,这个高低,无非是指社会地位+经济水平+个人理想。刚毕业的学生所要的社会地位就是充分的认同感:承认你的价值,看得到上升的空间,同时还有上升的通道,也就是一个人受尊重且有奔头。同时,经济水平是要能保证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基础,包括基本生活成本和正常的社会交往成本,也就是说收入必须顾及肚子和面子。此外,还有人生的梦想,这梦想可能是保家卫国,也可能是买房买车,这里只有不同标的,没有高大上的区别。显然,在这三方面,珠海都丢分了。
去年(2013年),笔者因工作关系接触过几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毕业生,他们现在都在广深等地的专业领域里独当一面。当初,他们毕业时都是想留在珠海的,理由是父母在珠海,他们也是在珠海长大的,又在珠海读的大学,留在美丽的珠海似乎理所当然。可是一个在单位试用了半年都不给转正,转正需要托人情、找关系;另一个在大单位人浮于事,小伙子说:“我几乎能看到10年、20年后的自己,没意思”;还有一个是一直没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位,自己创业又觉得不具备这个能力。最后三人都离开了珠海。经过一年的锻炼,现在他们都成了单位的骨干,整个精神面貌也与刚毕业时迷茫犹豫的小青年完全不同了,已然成了业界精英。他们的故事,使我们不难明白珠海是怎样丢分的。
珠海如果是一个对自己没有要求的城市,那么别人也不会看重你;珠海如果没有特立独行的精神,那么别人也不会认同你。就目前来看,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机会成本,珠海还有所欠缺。年轻人说的没机会,是我们的社会系统向外辐射和扩散的力度不够、广度不够、开放度不够;年轻人说的生活成本高,是我们的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产业格局没有打开;年轻人的迷茫,是因为珠海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风骨,以及与这个风骨相配套的一系列物质文化生活……
你要是为了一块糖和女友吵架,那你们的爱情就值一块糖;你要是为了全人类的事业忍痛放弃了女友,那你的爱情就是全人类的价值。要让年轻人为了珠海付出人生,珠海就必须有值得无数青年为她奋斗的价值。为此,珠海仍需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