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近些年珠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做得很不错,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努力下,珠海的许多老东西被发掘出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抹去历史的尘埃后,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在这片以特区建设、改革开放为主色调的现代城市建设画卷上,增加了一笔笔厚重的历史烙印。它们让作为新移民城市的珠海,多了很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珠海市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非遗名录6项,市级非遗名录22项。珠海市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大量非遗资料得到整理,一批非遗传承人正在用口传身授的办法延续珠海文脉,珠海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斗门水上婚嫁、三灶鹤舞两项非遗名录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还纷纷走进校园。濒临灭绝的装泥鱼比赛、距今700多年历史的三灶鹤舞和刚柔相济的荔山佛家拳,这些真实反映了珠海地区人民特殊的历史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的民间活动也在文化部门的发掘整理下“活”了起来。
诸如那些一度销声匿迹的文化,如沙田民歌、锣鼓柜(又称八音)、鸡山牛歌、三灶鹤歌、三灶鹤舞、三灶八堡歌、飘色、舞狮、舞龙、地色、唐家官塘茶果、石蚝油、水上婚嫁等,现在已经成为珠海逢年过节的佳话,以及每年元宵嘉年华的大型节目。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仍是不容乐观,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面临失传危险,亟待加强保护和传承。如连湾山摩崖石刻,还有一些以其独特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世代身口相传为文化链接和延续的民俗传统项目,它们已经被认识到了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非遗生态保护区缺乏规划、缺少规模、不够规范、没有传人等问题的存在,它们仍在面临灭绝的危险。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浅薄的,有了历史却没有留住痕迹则是更加可悲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消失了就是无法挽救的,所以,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绝不能等待的。等有了财力、人力和政策?等有了雄心壮志的领导?那也许石刻早已灰飞烟灭,传承人也已驾鹤西去了!所以,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