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方面一味地付出不能长久,有回报的付出双方都有动力和尊严——不仅谈恋爱如此,许多事情也同理。珠海市近年来创新扶贫思路,利用贫困地区的山好水好的自然优势,联合珠海的产业和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建立起“公司+农户”的种植、养殖模式;然后政府再拉起珠海农畜产品公司手,与阳江茂名等地的种养专业合作社相握,生产花生油,设立养殖场,专供珠海“菜篮子”,生猪达到30000头/年……这就是一场完美的“恋爱”。将简单的输血式的资金帮扶,转化为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帮扶,使帮扶不再是只有单纯的给予而没有回报,而是实现双赢的经济协作,而且能够回馈珠海市民。这是个高招,我们为这个高招点赞。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这个观点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发展一下,如果被授者学会了渔之后再将得到的鱼卖与授渔者,而鱼又正好是授渔者所需要的,这就是共赢,这就达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被授者活了,授渔者也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鱼,而有了源源不断的授渔动力,是谓可持续性发展。
珠海市对阳江、茂名等地的扶贫工作,就走出了这样一条从“授鱼”到“授渔”再到“收鱼”的新路子。有关部门创新扶贫机制,不仅改“授鱼”为“授渔”,将输血变为造血,还进行产业扶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中来,实现了“授鱼—授渔—收鱼”的产业体系。
这条扶贫的新路径,是通过政府搭台,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搭建对接现有产业基地,对接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推动被帮扶地区产业大发展。目前已经通过政策扶持,在阳江茂名建立一批生产基地,在珠海建立农产品流通平台,鼓励支持两地农产品流通企业到扶贫地区定点采购特优农产品,满足珠海市场需求,而且使食品安全得以保证。
这种做法利用了阳江、茂名的种养优势,和珠海的市场优势,不仅有效实现了扶贫,还为珠海人的菜篮子添了内容,更为珠海人吃到安全健康的花生油和猪肉增添了一道保障。这是一个民生、扶贫两手抓的做法,“输血”和“造血”并举,扶者和被扶者都有后劲、有干劲。
广东省在中国扶贫计划中创造出来“双到”(即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珠海市的任务很重,要对口帮扶阳江、茂名两市的5个县、34个镇、80个村,总人口达26万人,要解决贫困村6万户农户、26万村民的增收问题。按照这个新的扶贫思路和做法,珠海市年内将完成基地建设并推进基地与市场无缝对接,实现产业扶贫目标。据悉有关部门不仅一手拉贫困农户一手拉珠海企业,还将邀请港商、台商、国企、民营企业等参与,推广基地建设模式,促成企业与基地对接。希望这种对接也是农产品和珠海人餐桌的对接,把这种扶贫模式做大、做强,让扶贫工作成为珠海人民菜篮子的生力军,珠海人定会扶贫扶得开心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