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11场国际级演出,珠海将首次迎来音乐文化季,文化季包括中法文化之春项目展演和世界音乐大师巡演,50余位欧洲艺术家献艺。(2014年4月15日《南方都市报》)
在珠海生活20年,第一次有这么多国际音乐艺术大师扎堆来珠演出,着实令人欣喜。珠海人的耳朵有福了。
这是珠海迎来文艺春天的信号吗?日月贝歌剧院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终于快要竣工了,这音乐饕餮盛宴的前奏似乎是为这盛大的珠海歌剧院准备的。今后的歌剧院会都朝着国际范儿走下去吗?
珠海歌剧院建得不容易,将来的管理和持续运营更是个大事,要把这个珠海人盼望已久的大型文化设施经营好,珠海人准备好了吗?有关部门准备好了吗?
近些年,珠海努力在硬件设施上为文化艺术的发展造势。但是迎接珠海文化发展的春天,不仅仅需要硬件上的突飞猛进,软件上的准备更是不可或缺的。
多年来,珠海城市建设和经济规模取得很大发展,但是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还很不够,成规模、成品牌的文艺项目几乎空白。今后,有了设施的硬件,有了政策的软件,最需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了。珠海的大专院校每年都有不少艺术类学生毕业,但大多没有留下来;许多当年特区建设时来到珠海的艺术家后来也都走了。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珠海文化艺术领域亟须解决的难题。解决了这个根本,珠海才能迎接真正的文艺的春天。
要解决人才问题,重要的是以文化强市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为抓手,推动文化强市建设项目化、基地化、品牌化、国际化、实体化。一个地区的文艺发展,绝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文艺项目的问题。看准项目、抓好项目,以项目带人才,以人才促项目,这样才能产生良性循环,才能让珠海的文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才能真正摆脱以往那种只靠精英点缀,没有基层人才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艺术模式。而今后珠海的文艺项目,就是要充分考虑文化特征、时代特点和珠海特色,秉持“创作是根本、传承是关键”的理念走下去。
国际艺术大师的青睐营造出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是本地文艺土壤中不可缺少的肥料。而本土原创、文化传承才是真正的文艺沃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迎接文艺春天的当下,珠海人必须加紧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