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珠海市的幸福村居创建工作继上月竞选出7个新的“示范村居”之后,又评审出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等6个“精品村居”和香洲区前山街道界涌社区等10个饮用水源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生态村居”。新晋级的6个“精品村居”及10个“生态村居”,将分别获得市财政30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支持,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发放。
我们为这种不断晋级、阶梯式发展的方法叫好,这是珠海市幸福村居建设理念的一大进步。它集中优势“兵力”,打造精品,既可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又可以鼓励把优秀成果和经验作为典范和榜样,推而广之。
2011年,珠海率先全省启动幸福村居创建,以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为统揽,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全面改善村居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幸福村居工作一步步向前推进,涵盖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固本强基六大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说实话,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率先建设“示范村居”,避免了建设资金的“撒胡椒面”现象,可以集中优势、发展特色,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又有了“精品村居”,路子更宽了,方法更多了。
但鼓掌的同时,也不免令人产生一种担忧:标准模板的“示范村居”也好,优中选优的“精品村居”更甚,它们会否带来一种“马太效应”——那就是好的更好,糟的更糟。有经济价值的村子上去了,有社会特点、政绩和古迹的村子也上去了,它们获得了奖励资金后,会发展得更快更好。那么那些地处边远且没有什么特色的贫穷村庄呢?它们永远不能获得奖励吗?因此,必须找到新的特色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评选方法,使它们也能获得奖励资金,与其他村庄同时向前迈进。
也许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过去仅评选“示范村居”,受生态保护政策限制而相对经济落后的村子根本难以与经济发达的村居竞争,村民创建幸福村居积极性不高。“生态村居”的评审,解决了这个难题,激发了村民创建幸福热情。但是仅有“生态村居”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关部门应该动脑筋、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方法,建立更多渠道的立体式奖励办法,使幸福村居创建格局更加多样化、广泛化,让所有的村庄都能积极参与到幸福村居的创建中来,并从中获得实惠。真正让创建幸福村居使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大学中对学生的奖励办法来奖励幸福村居建设,可以设立针对学习成绩好坏的多种类型奖学金,同时也可以设立多种类型的帮助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如此一来,好的可以更好,差的也可以有力量追赶,不至于被丟在起跑线上。
建设幸福村居是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大事,是带领全体农民共享改革成果,过上好日子、新生活的大事,是我市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事,有关部门必须让全体农村和农民都参与进来,一个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