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举原创,推传承,培育珠海文艺沃土
在线阅读 收藏

“创作是根本、传承是关键”,2014年4月12日,珠海市召开文化强市座谈会,这句话成了中心议题。

这句话,抓住了珠海文艺发展的痛点,很到位,很点穴;这句话,不仅为珠海市制定出台“文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也为珠海尽快摆脱“文化沙漠”的“罪”名找到了突破口。

建设特区30多年来,珠海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虽不像网友们盛传的那样属“文化沙漠”,但也实在算不上是绿洲。我们的文化生活、文艺作品都像浮云般弱弱地飘过,留下了一些云彩,但没有很深的烙印。

珠海是有一些文化名人,但他们大多属于单打独斗的星星之火,即使有的在国内有点小名气,但相对于全国文化领域和整体文化市场来说,这星星之火很是微弱,能否燎原,还要看有无东风。

这东风指的就是全社会的整体文化氛围,没有氛围的文化是死的文化,除了“掉书袋子”“产书呆子”之外,没有生命力,更别谈影响力。这文化氛围包括全民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土壤和政策激励机制。

珠海过去的地方传统文化本就不属于中华主流文化,现在也是“山高皇帝远”不接近主流。但香港也不是,韩国更不是!何以港台文化可以强烈冲击神州大地乃至整个亚洲,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原创——根植于本地文化土壤的原创。那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确,有本土,才能有特色,而且本土本身就是独特的,独特的就是世界的。再加上健全的机制和扶持的政策,就会使原本游离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地区,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向外扩张,占领市场。

而“创作是根本、传承是关键”,恰恰指出了珠海的文化发展应该从本土出发,继承传统的精髓,发掘当代本土文化的特质,真正创作出既有珠海特色,又符合主流文化潮流,同时又具备市场元素的文艺作品。

而创作和传承,最需要的是人才。珠海的文艺界,不仅仅需要那些在各个文艺领域带头的、发号施令的乃至在各种场合频频出现的文化名人,最需要的,还是大批基层的文艺工作者——那些有文艺才能的专业或者非专业的新人、年轻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广大的基层青年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才是珠海文艺创作真正活水和源泉。但如何培养这活水、留住这活水,这才是珠海真正的难题。留住他们,靠市场,更靠政策。

此外,为何一部韩流电视剧可以复活中国数亿观众的心,他们的文艺制度,如编剧主导制、文化输出制是功不可没的。再看看我们的近邻东莞,之所以那里的打工文学作品在全国最繁荣,也是因为那里的政府每年拿出大笔资金奖励打工文学原创者。

所以说,合适的制度和鼓励的政策是文艺繁荣最好的摇篮。有了它们,就有了个摇篮般的洼地,活水都会流到这里来。而我们的源头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来。

珠海的民众文化意识不弱——占人口70%的各地的新移民文化水平都不低,原住民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也很强烈;这里的传统文化土壤更有一些很独特的东西,如生态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留学文化……再有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网罗人才、鼓励创作,假以时日,独特的珠海文艺定会独占一席。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