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珠海特区报》报道,珠海市质监局组织销毁一批货值近55万元的假冒伪劣产品。按常规处理方式,这些假冒伪劣产品该被填埋。但由于本批假冒伪劣产品中包括较多墨盒,其中的塑胶部件不能自行分解,垃圾填埋场对填埋处理的环保后果表示担忧。于是市质监局决定对墨盒进行回收处理。该局监督企业将墨盒商标去除后,将墨盒塑胶部分粉碎成颗粒,然后由回收单位运回作为原料再利用。
假冒伪劣产品固然可恨,烧了、碾了也许解气,但它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市质监局这次没有把查处来的假冒伪劣产品一烧了之,他们在以往的惯例上稍稍做了一点改变和创新,其实是在观念上前进了一大步。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全市人民表明:珠海人引以为傲的生态文明必须严加保护,绝不允许受到任何损伤与侵害。也许今后各个部门处理假冒伪劣产品都可以像这次这样不再用以往那种简单粗放的方式,而是应该代之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绿色销毁,变废为宝,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这种“销毁”方法既消灭了伪劣商品,也保护了环境,不仅不会二次污染,还让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成为有用的资源,而不是成为破坏生态的垃圾。这样的绿色销毁模式是对环境的敬畏、对资源的敬畏,充分体现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有专家研究过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实现绿色环保的技术路线,他们能够使“废物”最大限度地实现变废为宝。比如假烟可分类送到纸浆厂或发电厂利用;烟草可制造木炭、石棉瓦、纸张等。
可以肯定地说,市质监局这样把假冒伪劣产品再加工、再利用要比一把火烧了麻烦很多,但他们选择了麻烦,为的是让子孙后代不麻烦。为他们这次的绿色销毁行动点赞,也希望珠海各有关部门向质监局学习,在社会普遍提倡节能减排的当下、在以环保优势立市的珠海,把今后工作中查处来的假冒伪劣产品销毁都从随意的、污染环境的、野蛮的销毁,转换成理性的、科学的、人性的绿色销毁方式,真正体现“利于环保,节约资源,分类销毁,废物利用”的原则。这不仅是“蓝色珠海,科学崛起”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全球节能减排的需要;这种“销毁”保护的不仅是环境,还有我们日渐枯竭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当然,治理假冒伪劣产品,肯定要在狠抓制造源头上下功夫,但同时,也应把对“末梢”的处理科学地实施,这应该成为全体珠海人的共识。我们各有关部门应该以此次绿色销毁为契机,建立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使今后所有在全珠海实施的销毁假冒伪劣商品都能够按制度依法实行,做到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不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