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创意园区的创意在哪里?
在线阅读 收藏

位于市中心核心位置吉大地区的佳能旧厂房要改造了,珠海拒绝了该块土地可卖50亿元的诱惑,决定将它打造成一个文化创意园。(2014年7月31日ZB02版《南方都市报》)

作为老珠海、老吉大,笔者在读到这条新闻时实在难掩小激动:珠海建特区30多年,吉大作为全市的最中心地带几乎没多大变化,文化设施几乎为零。如今市政府要把佳能公司搬迁腾出的旧厂房改造为文化创意园,笔者愿点一万个赞——早就该这么做了!

但是激动之余,笔者想泼几盆冷水——不是不让建,而是希望这个文化园区能建得更好,走得更远;希望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用热情来打造这个园区,更希望以此为契机,把珠海全城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之城。

其实,就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珠海是特别适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这个理念民间和政府早已达成共识,这些年,大家也一直在为此努力。此次政府愿意牺牲掉50亿元的卖地收入来打造文化创意园,更表明了政府的决心。

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意和人才,珠海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又有那么多大专院校,有大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愿意生活在这个包容性、兼收并蓄性强的城市里。年轻人就是创意之源,把他们的创意变成创意产业是件多赢的大好事,但是怎么让人才和创意扎根珠海,这还需要在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企业动作上大做文章。

珠海的地域和地理以及城市风貌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环境来说是很不错的,但是文化因素有所欠缺。但这个文化因素其实是可以弥补的:珠海并不是要具备首都北京那样的文化因素(这也是不可能的),才可以打造出“798”,但珠海与港澳一衣带水、一脉相承的文化,以及国际化程度高、五湖四海移民聚集的因素完全可以打造成珠海特有的文化元素,但以往我们在这个方面、特别是利用港澳文化这一块做得不多、也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还需要制度因素,这对留住创意、留住有创意的人才至关重要。为什么珠海那么多大专院校每年毕业那么多学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留下来?不是他们不想留,而是珠海没有那么多位置让他们留下来。当然,珠海的企业没有广州和深圳多,职位必然没那么多,但这不正是创意和创业的机会吗?这里需要的就是“企业动作”,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够切实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创业,让他们能比较容易地自己制造职位,他们会留下来的。但现在政府的大政方针虽有,配套政策却不够,年轻人创业需要地方,还需要资金,更需要氛围。

当前我们对年轻人的创业地方有优惠,但资金的支持和制度保障还不够,这也使得金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同时,政府还应有规划、有计划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才能集团式发展、壮大。否则,单打独斗的创意除了自娱自乐外,不但创造不出更多的价值,而且自己也走不了很远。在珠海市发展多年、老板和员工都非常努力却总是半死不活的“悟空”就是最好的例证。又如,之前的南山工业区搬迁后留下的旧厂房,当初也是想做成文化创意园的,可是10多年过去了,那里除了几个不红不紫的画家各自圈砌了几个私人画室之外,一直没有做成一个像样的项目。为什么?不能说那些人没有才华和创意,只因为他们与市场脱节、与产业脱节,再加上政府不管,他们只好自生自灭,不了了之了。

珠海现在已有一些文化创意园区,但笔者认为它们是以商业和工业为主体的地方,佳能的这个文化创意园区不能朝那个方向走,一定要真正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为城市打造一个供灵魂飞舞的地方。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