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宜居不仅要优美的环境,也要抗灾的筋骨
在线阅读 收藏

2014年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的宜居程度排名中,珠海是中国最宜居城市,根据房价收入比、环境生态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这份报告将2013年中国宜居城市前十强排列为:珠海、香港、海口、三亚、厦门、深圳、舟山、无锡、杭州和上海,珠海位居榜首。

珠海荣登宜居城市榜首,说明了珠海的发展路子不仅正确,而且还在持续着后劲。厚积薄发的珠海,在严格的环保政策下走到了今天;今天的珠海,已然成为在环境上的中国最佳城市。珠海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特质和其得天独厚的城市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

这个最佳是值得珠海人骄傲的,我们生活和工作在这里,为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而感到惬意,但我们距离诗意地栖居还有距离。前两天的暴雨,给我们城市的排水系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让我们看到了不足和进取的空间。虽然此次暴雨比起去年(2013年)“5·22特大暴雨”,水淹状况好了不少——没有伤亡、没有地下车库泡汤,但是道路仍是一片泽国、交通严重堵塞的状况依然存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防灾、减灾、抗灾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一个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不仅要在风和日丽时舒服惬意,更要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人们不受伤害。

这次暴雨警醒珠海人:建设珠海市强大的排涝系统时不我待。希望有关部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下雨时只应浪漫、不应伤害、不应添堵的家园。在建设排涝系统的理念上,有关部门应当有改革的理念和行动。建议以环保的理念做排涝工作,深刻认识到排涝工作不仅是地下管网的建设,也是整体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治涝的根儿在环保上,只有加强环保,才能彻底防涝、治涝。

分析珠海水淹,有几方面因素值得注意。其一是排水设施还不够强大,我们的排涝管道大多是按10年一遇设计的,来了场50年一遇的大雨就不行了。如果我们都按50年一遇修建,再来个百年一遇的大雨又不行了。因此,硬件到底怎样设计和建设,有关部门亟待科学规划,长远考虑。但在加强硬件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的城市极为缺乏湿地涵养区域,雨水下来,全部流往管网,泄洪压力极大。

在以往香洲、斗门、金湾一带还没有成为城市街道的时候,这里属于珠三角水乡,水网纵横、河涌交错,雨水下来有许多进入自然湿地或者河涌,排泄力极强。但是现代城市建起来以后,自然的河涌水网和湿地都被钢筋、水泥、柏油覆盖了,雨水没了出路,管道不够,湿地涵养缺乏,怎能不在道路和居民区里乱窜!

为此,加强管网建设的同时,有关部门不仅应该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加大管网排洪能力,还应考虑雨水收集设施的建设,这不仅是为了防止水涝,它对虽地处海边、实际上淡水缺乏的珠海来说,可谓一举两得。目前雨水收集系统在珠海市尚属空白,填补这一空白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雨水的排放量,同时使干旱、紧急情况(如火灾)能有水可取,也可以用到生活中的杂用水,节约自来水,减少水处理的成本。

同时我们还应在居民区、道路、商业区、学校、厂矿周围,建设各种类型的湿地公园,这样不仅可以美化整个城市环境,吸收噪音,减少灰尘,还可以吸收更多的雨水,减少管网压力,一举数得。当然有人会说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项目越建越密集,哪里还有湿地。但如果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是可以让珠海多一些湿地公园的,就看有关部门脑子里有没有这根弦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湿地不仅可以排涝,更是环保的需要,是宜居的需要,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