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文化超女”于丹在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后下台。观看过演出的观众向记者证实,确有于丹被轰下台一事。网友HelenClaire是一名北大学生,她说自己是当晚的观众之一,没有听到很大声的“滚”,“主要是各种‘下去吧’和一句‘你没资格代表我们’”。之后一则“于丹北大讲昆曲被观众轰下台”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一时间正面与反面的声音四起……
于丹被轰事件,引来喧嚣一片,本来实在不想凑这个热闹的,但觉得大家多在纠结孰是孰非上,笔者实在忍不住想说两句:如果把于丹和北大的学生们都放在知识分子的天平上称一下,这是非曲直简直就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了。
知识分子本就应该有独立的批判、质疑精神,知识分子的精髓在于精神的独立、抵制集体性思考、拒绝强制性知识。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知和镜子,正如伏尔泰所言“爱智慧”和“社会良心”是知识分子的经典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大学生们的质疑是很合理的:一场商业演出,红得发紫的教授还要上去说两句,不管她说什么,北大学生都是可以质疑和反对的,更何况,这著名教授是为了商业利益呢?即使真如教授所言没有拿商家一分钱,可是商家收了学生和观众的钱,教授的做法就是“用功利来规定正义”,而且还言之凿凿。她甚至还想用功利来决定美,这实在是前所未有的胆大包天和利欲熏天的行为。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不乏独立的人格。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人表现出来的浓重的疏离意识,就可以视为怀着一份责任,不断对社会进行清醒地反思与批判。魏晋时期,文人士子执着的是对世俗社会的超脱,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对学术文艺的钻研,既有“为学术而学术”的味道,又有“为人生而学术”的色彩,鲜活地显示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作者朱利安·班达说:(知识分子)应当跨越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职业利益,乃至生存的根本,赢得自己的使命和美的实现。可是我们的知识分子于丹太“入世”了,她已经混淆了作秀演戏与知识真理,她太热闹,太世俗了,以至于热闹得忘了知识分子对于责任的承担,忘了知识分子要有一种超越的精神,忘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能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而丧失自己的真正价值。
而北大学生们的“不礼貌”是喧嚣中的冷眼,别人热,他们冷,别人疯,他们静,他们勇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无论是对于学术的权威,还是权力的威胁;更无论是对于商业、声誉还是什么别的诱惑。他们的挑战是知识分子责任的体现,这种责任是社会责任,更是历史的责任。他们关注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不迷信任何东西,他们勇于承担自己身上天赋的责任,他们有着独立知识分子超越的精神。
学者周国平言:怕就怕,正义与野蛮握手言欢,权力与知识狼狈为奸,那就是一个民族的灾难。所以,即使在从来不乏独立担当的知识分子面前也从来不乏趋炎附势之流、见利忘义之辈,但有北大这群轰所谓的精英下台的学生存在,我们的社会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