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大学2009级生物科学专业大四毕业生薛纯通过对售卖肉品进行DNA检测的方式,对合肥66个摊点的肉串进行了肉类成分检测,结果,在采集的66个样品中羊肉只占大约20%。(2013年6月30日《东方早报》)
假羊肉横行已经不是新鲜话题,“老鼠羊肉”“假羊肉火锅”等令人发指的行径曾引起过国人的愤慨。本以为“出事”后监管部门起码会亡羊补牢一番,让百姓吃上一段时间的“放心肉”,哪知道,这里又迅速曝出了真羊肉只占两成的新闻。而这样的数据竟然来自一位学生,有关部门不觉得害臊吗。
在一起又一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有关部门监管的严重缺位。农业部门、工商部门、质监部门、食品部门……一个大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做的事情,这么多的国家职能部门却不去做,是真的像有的部门所言“检测复杂”“费用庞大”?还是这些部门其实早就检测出来了假羊肉,只是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的食品监管制度不是除了事前检测还有倒查制度、追究制度、溯源制度吗?挨个查,挨个追,挨个溯源,怎么可能查不到假冒伪劣产品!监管部门不去检测市场上出售的食品,将他们的工作职责丢在脑后,这就是典型的不作为,这种拿钱不干活的渎职行为也要追查到底。
也许监管部门是早就检测出了假羊肉佯装不知,那他们是吃了人家嘴短,还是拿了人家手软?恐怕有关人员已经吃了“真肉”,便不顾全体百姓口中有什么“老鼠羊肉”,还装模作样地大喊大叫“超越国际标准”了吧。他们这是在用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力维护谁的利益呢?这样的公职人员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
监管部门这样不作为,才让一个大学生自己去检测食品,难道以后让国人吃个什么都要自己去检测一下DNA吗?这真是举国之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