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噪世界的荷兰“大黄鸭”在香港维多利亚港风靡一时后,有望下半年游进西湖。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的杭州市民甚至写信给有关部门,表示坚决反对“大黄鸭”到西湖,认为大黄鸭与西湖柳绿碧水青山的中国古典美不符。其实一段时间以来,大黄鸭山寨版几乎全国开花,现在中国各地有武汉版的“迷你胖黄鸭”,天津大黄鸭,重庆大黄鸭,还有杭州黄鸭、佛山黄鸭、芜湖黄鸭、无锡黄鸭……最怪的要数东莞那只,显然是小黄鸭与唐老鸭杂交的产物。(2013年6月2日《长江日报》、2013年7月10日《新民晚报》)
一个简简单单的橡皮鸭子,从全世界孩子的洗澡盆游向了全世界,抓住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这个创意实在是很成功。现在它要到中国来,国人正好可以趁机看看这个著名的鸭子是怎么回事,也认真研究一下它的成功之路。这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的好机会,一味反对的话,就拒绝了一次让中国制造走出模仿、走向创新的大好机会。
坚决反对的人主要认为大黄鸭和西湖的格调不搭,笔者认为这是故步自封的思想。如果以开放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情,它只是西湖风景中一个临时的“文化演出”,只要它不破坏西湖的环境和秩序,不阻碍欣赏西湖美景的视线,景区里多一些文化活动是好事情,何况还是这么著名的“文化”。至于配不配,完全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往小里说,现在许多女性喜欢旗袍裙加西装外套的打扮,这种中西古今的混搭很漂亮也很干练啊,有何不可?往大里说,当年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罗浮宫门口建了个玻璃金字塔也曾引来法国舆论一片哗然。可是很快法国人发现,这个极具创意和特色的现代玻璃金字塔站在古老的罗浮宫前,不仅不突兀,反而为沉闷的老建筑带来了新鲜的艺术感。现在,法国人已经想当然地觉得,这个玻璃金字塔与罗浮宫很“搭”。更何况,这个大黄鸭又不是永久性的,就当是给国人一次模仿和学习的机会好了,如果连来都不让来那岂不可惜。当然关键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要从模仿开始,走出模仿,走向创新。
其实从一段时间以来大黄鸭山寨版全国遍地开花的情形我们都已经可以看出苗头,大黄鸭在国内也是很有人气和市场的。它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很成功的——现代文化产业和知识产权运作成功的文化创意,几乎都是文化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在这方面,国人是大大欠缺的,大黄鸭活生生地现身说法,让我们得到一个学习的好机会。不要害怕老外赚了我们的钱,只要我们能把这个钱当成学费,那就值!一味地关起门不叫别人进来,那才叫蠢!
荷兰大黄鸭肯定有版权的,已有的山寨鸭肯定没被授权,但奇就奇在,这些模仿版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快乐。特别是“六·一”儿童节期间,这只世界人民家喻户晓的鸭子,即使是山寨,也让各地小朋友和带着小朋友玩的大朋友、老朋友们乐此不疲——因此也有了眼球效应和经济效益。但它们都是简单甚至拙劣的复制,吸引力是有限的。
其实,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出现的西班牙巨婴与大黄鸭的构造和原理相同,都是巨型充气橡皮玩具模型。当时西班牙巨婴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往一睹为快。荷兰这只大黄鸭其实比巨婴诞生得早,2007年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就带大黄鸭走过了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德国等多个国家,而且在每个国家都能引起轰动。那么可以说巨婴其实有模仿大黄鸭的嫌疑,但即使是模仿,也并不是我们那些遍地山寨鸭般的拙劣复制,而是很有“创新”理念的——外形变了,还会咿呀发声,还会做各种表情。其实转回来说,大黄鸭不也是模仿吗?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小时候洗澡时玩的那个小橡皮鸭子又是谁发明的呢?如今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就是这个19世纪末期橡胶工业出现之时就出现的小鸭子,如今却成了荷兰大艺术家的“创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样的“模仿”呢?
模仿是创新的开始,就跟当年日本车模仿欧洲车一样,但他们没有停止在“山寨”上,他们从简单的模仿开始,渐渐创出了自己的特色,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创”,并进军了世界市场。
荷兰大黄鸭是创新,荷兰巨婴也是创新,我们的生活中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东西,稍做改变,就变成了新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希望国人能受到大黄鸭启发,能不停留在简单模仿上,走出拙劣的山寨复制,让“中国制造”成为“创新”领域的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