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温天,市民乘坐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可谓是备受煎熬。8月13日下午,江苏苏州市交通局局长就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没有空调的108路。体验之后,满身大汗的局长立即承诺,一年后将非空调车全部换掉,取而代之的是舒适凉爽的空调公交车,比原计划提前一年。(2014年8月15日《扬子晚报》)
局长体验了百姓之苦并立即做出承诺,这事让老百姓欢欣鼓舞、感恩戴德:有了这样的“青天”局长,真是民生之“幸”啊!
可是细想想,这欢欣,可喜,又可悲!喜的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终于有望尽快解决;悲的是,如果没有局长的亲身体验,这个问题的解决至少还要多等一年!
为什么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总是要等到“青天大老爷”出现才得到解决。各有关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干部们平时都干什么去了?日常工作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都卡壳了吗?为什么民意的通道总是必须期待个别领导的“开恩”才能得以畅达和落实?如果没有一个“垂青”的领导,不管多么迫切的民生问题,都活该被搁置?或者反过来说,只要领导一句话,排在后面的事都可以“打尖”提前吗?
夏季高温炎热,无空调公共汽车像蒸笼,这个难受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才有的,老百姓早就意见连篇,甚至把问题吵到了电视问政会上。该局长也是在问政会时被市民力邀来体验了一把乘公交。这个公交蒸笼使局长立刻受不了了,立刻拍胸脯解决。可是,在这个高达40多度的蒸笼里,同样的血肉之躯,局长只是待了一小会儿,司机和乘客们却是每天必须要在里面的。如果平时我们的干部和领导都在基层、在百姓中,聆听百姓声音,他们应该早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不必非等领导刻意体验不可,老百姓也不必整天盼着“青天大老爷”临幸了。
领导的宠幸,百姓的青天心理,是典型的人治而不是法治。一个法治社会,领导只是把关人,所有事务,都应该按照规章制度有条不紊地进行,任何人不得阻拦也不得通融。如果有一天,老百姓的任何一件事,不管其大小,不管其合理与否,有关部门都能看到听到,并且有受理有回应,同时都有科学严谨的处理方式和时间表,无视或者逾时不办者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这样的体制,这样的领导和干部,才真该是让我们“有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