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9万买编制划得来”是对编制制度的控诉
在线阅读 收藏

最难就业年,大专毕业生找工作成了大难题,为求一好职位,通过各种途径找关系甚至不惜花重金的事例并不少见。西安市民文女士告诉记者,父母四处托关系,先后多次送钱送物,陆续花了9万余元。她终于在西安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清闲又稳定,常让她那些在私企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同学羡慕不已,单位逢年过节优厚的福利也让她很有优越感。(2013年7月18日《华商报》)

本来,编制是中央或当地组织与人事部门为了财政划拨和统一管理而设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只是一种管理方式而已。目前,在国家倡导政府职能向着弱管理、强服务转化的理念下,在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能向市场转化的语境下,编制的组织功能和财政功能已经在退化,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遗留问题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它的存在,只能人为地制造不公平,让国人在趋之若鹜的同时,它也变得越来越荒唐,成为让老百姓又恨又爱的“变态制度”。

编制制度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含金量,但在编制制度的背后,隐含了众多的好处和利益。有了编制的不仅工资收入比没有编制的高,而且旱涝保收,还可以上户口,在医疗、社保、子女教育、公积金、退休金等各个方面也都要高人一筹。特别是“退休工资双轨制”,在编人员的退休工资是不在编人员的两倍还要多。凭什么呢?不是凭做事的能力,也不是凭丰富的学识,凭的就是“编制”。难怪城管、环卫工等看似“低端”的职位,受到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高校毕业生热捧,因为“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

为了取得编制,人们无所不用其极。研究生王洋在参加哈尔滨市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时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河南叶县水利局河道管理所所长利用职务之便,儿子还在上初中,就为他在单位里霸占了“编制”吃国家空饷;湖南邵阳自来水厂的石燕飞,为了女儿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不惜用点燃汽油的方式与三个高管同归于尽……

我们不能责怪年轻人择业的偏执,因为编制能带来太多的好处和利益,只要千方百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进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就能一锤定终身,吃香的喝辣的;就不用努力学习,不要学历,不要知识,不要技术,不要能力!正因为如此,编制也必然成了掌握编制的人权力寻租的方式,成为一些领导谋取私利的工具。而取消编制,更成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一个向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