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4日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获悉,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2013年8月4日新华网)
看来,当前中国人不喜读书的现象不仅惊动了外国人,令印度工程师孟莎美一篇名为《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在微博上走红,更让我们的立法者按捺不住,要对读书进行立法。可是,这个立法真能救得了被我们丢掉的书吗?
看看我们的书是怎样被丢掉的吧。在20世纪80年代,我父亲工作的工厂里的学徒工都会来我家和我爸讨论文学和哲学,我的文学启蒙就是从旁听他们的讨论开始的。那时候的中国人还很穷,但那时候的中国人很爱读书,因为他们相信读书有价值,读书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而且那时全社会都认为,读书是时髦而高尚的,即使是工人农民,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想通过读书上大学,而那时的大学是他们上升的通道而不是失业的门槛。那时候,他们也有时间读书,那时没有那么多娱乐也没有色情场所,也没有各种贷款的压力。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18至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尽管这个数字比2011年的5.77本上升了0.97本,但与周边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们的书在一批批“丢掉”,但当前我们的丢书不是秦始皇那样的“坑”掉,也不是“文革”那样禁掉,而是读书的社会土壤瓦解了。
现在,读书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都不存在了。全社会的人心浮躁和功利主义让我们缺乏优秀的、令人尊敬的创作者与书写者;庸庸碌碌、熙熙攘攘的人群缺少追求文学和诗意的灵魂;以读书为荣、不读书为耻的、读书可以有出息、不读书是“下品”的社会规则已经被击得粉碎,以至于我们竟然把“读书有用还是无用”这样本来根本不成问题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全民大讨论。今天,终于,我们全社会,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人们都已经不再把阅读视为时尚与价值取向了,不再认为读书是美好的事情了,……这些全民阅读的条件荡然无存了。因此,读书立法是不能再造出这些条件的,那么这个法律就无法强行绑住任何一个书桌。这样的立法,尽管初衷是好的,但可以预见,没有效果,也无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