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儿童的隐私也要保护
在线阅读 收藏

日前,南京一小男孩打电话到南京秦淮公安分局中华门派出所报警,称他是某小学的学生,他的妈妈乱翻他的东西,要警察叔叔到场帮忙。孩子妈妈王女士对此表示很惊讶,她说翻孩子书包只是看看书包里有没有藏玩具和课外书,防止孩子玩物丧志影响学习,可没想到孩子竟会拨打110报警。警察对妈妈进行了说服教育。(2014年5月28日《扬子晚报》)

先为小男孩和警察叔叔点个赞。这个小男孩这么小就有法律意识,并能通过法律渠道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说明我们的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收到了成效。也为警察叔叔点个赞,他没有因为是小孩子报警就加以怠慢或者无视,而是认真地出警,并很注意工作方式地等候在楼下,等妈妈回到家后再与妈妈沟通。这说明警察也把保护儿童权益当作了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倒是这位妈妈,不知道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这次报警。如果她能够自我反省,站到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上进行思考,也许会从此改变和孩子相处、沟通的方式,并把这次报警当作改变教子方式的契机,从此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母子成为好朋友。

但是笔者很担心,被警察问话过后的妈妈会不会恼羞成怒,回家后迁怒于孩子,那么这次报警中表现优秀的小男孩和警察就彻底失败了。本来是教育的转机,但如果遇到个糊涂妈可能真就成了危机。如果孩子从此对妈妈关上了心扉,再打开就不容易了。妈妈,千万别错失了这次教育的良机啊。

当然,家长也许会觉得委屈:我是全心全意地为孩子好啊,怎么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反而被孩子报警,搞得这么大、这么丢人呢。的确,“为你好”,这是一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但是老师家长说“为你好”,孩子是否真的就能快活成长?亲戚好友说“为你好”,我们是否真的就备感温暖?

当你说“为你好”的时候,可曾想过当事人的意愿和想法吗?当你说“为你好”的时候,可曾真的了解别人真正需要什么吗?“为你好”的声音虽然是出于真心爱心,但往往是说者一厢情愿,却很少考虑听者的感受,于是“为你好”就成了“好心办坏事”,效果适得其反。多少不合法、不科学、不讲理的事情就在“为你好”的掩护下发生了。造成的伤害也许是一生的、无法逆转的。

不久前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城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超过半数家长与孩子谈话或陪伴孩子多为“学习”“写作业”,而对儿童权利的认识却比较片面。家长儿童权利观念的薄弱,导致家庭教育中时常出现侵犯儿童权利的行为,诸如侵犯隐私、打骂、溺爱等都是对儿童权利的侵犯。

在我国,家庭教育长期处于监管盲区,而家长也认为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外人没有理由说三道四。还有很多家长持“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今天,这些观念该改改了,否则,现代的孩子,会和观念老掉牙的爸爸妈妈越走越远,心灵的距离、情感的距离会越拉越大。这不仅不利于亲情,也不利于教育,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也有隐私,儿童的隐私也值得尊重,儿童的心理更值得研究和保护。做个合格的家长,先从尊重孩子做起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