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在《周礼注》、《毛诗笺》中对比、兴的解说有所不同。在《毛诗笺》中以“喻”释“兴”,“兴”可美也可刺,而在《周礼注》中却以美刺区别比、兴。郑玄为什么会以美刺区别比、兴?通过考证,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古代学者逻辑混乱,观念不清,比、兴作为用《诗》方法或表现方法在思维方式上大致相同,都是联想思维,托物言志,但在表现形式、功能上则略有区别,而两汉时期的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其二,古代学者对同一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说,从政教功能的角度解说比、兴,古已有之,并不是郑玄的发明。其三,最直接的原因是《周礼》中所言比、兴是用《诗》方法,且强调比、兴的政教功能,郑玄遵循注不破经的原则,随文释义,依经文释比、兴。在《毛诗笺》中以“喻”释“兴”,认为“‘兴’、‘喻’名异而实同”,乃是缘于毛《传》标兴解说诗本义,是侧重从《诗》之表现方法角度的解说。《传》《笺》运用兴法解说诗本义,客观上促使赋、比、兴的含义由用《诗》方法转变为《诗》之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