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南北朝时期小乘禅法大乘化与大乘禅法中国化
在线阅读 收藏

自佛教传入汉地,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数学发展了禅法中“止”的思想,以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发展了“观”的理论。后秦鸠摩罗什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空观结合在一起,观“诸法实相”成为大乘禅法的核心。到了南北朝时期,禅法发展又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安般禅、四念住、阿兰若行等小乘禅法中,带有了大乘禅法的菩萨、慈悲、观空、发菩提心等思想,这表明大小乘禅法在果位与观想上融合。二是大乘禅法中带有了中国化色彩。楞伽师将如来藏思想融入戒定慧,由观空转到观心。天台禅法则将“三谛”融入“止观”,观即空,即假,即中之心,并将法性空寂与止观相联系。此两点决定了南北朝以后禅法大乘化与中国化的发展走向,大乘禅法逐渐取代小乘禅法成为修行主流。到了唐代,禅宗禅法突出了现实性、人间性、自力性等特点,实际上为宋、元、明、清的佛教到近代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指明了根本的发展方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