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书中阐发“文殊法门”,并列举了47本与文殊相关之经典,而在《中国禅宗史》之研究中就已探究《文殊般若经》与禅宗之关系。印顺援引了三种资料,一是唐净觉《楞伽师资记》之《道信传》,二是唐净觉《楞伽师资记》之《神秀传》,三是唐荆溪湛然《止观辅行传宏决》,以证明禅宗四祖道信引用《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之史实,并点出道信《楞伽经》与《般若经》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的禅法。他还提出,《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是理解五祖特别是神秀与慧能与其他门人之间关系的钥匙。神秀“念佛名”“净心”的禅门,取用《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之“念佛”修持形式;而慧能《坛经》中的“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来自《文殊般若经》“念自性般若”,彰显“自性本自清净”,见性成佛之理。这两者之间的发展是有些不同,然禅宗北渐南顿法门与《文殊般若经》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