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如何“进入非洲”——我的尼日利亚田野体验
在线阅读

图1 拉各斯当地青年剧团非洲皇冠剧团及其部分成员

图2 非洲皇冠剧团的一次晨练

在尼日利亚田野作业期间,没有外出任务时,我时常“混迹”于伊巴丹大学和拉各斯大学校园中的教工俱乐部(staff club),与学者们“闲谈”。在最初开始田野作业的时候,他们时常向我讲述他们的研究体验,教给我一些“田野的智慧”,帮助我思考如何与研究对象和当地文化进行互动。在这里结识的几位年轻学者,后来也成为我亲密的研究伙伴,在田野作业结束之后,我们一直长期保持联系,互相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目前,非洲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和电子资源建设不够完善,我会在发现与研究伙伴相关的资源时,第一时间与他们共享。他们也会经常提醒我关注一些本土的文化节庆信息和我研究的戏剧表演活动的动态。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较大的非洲研究或非洲文学研究年会上联合组织分论坛,通过在会议上发表论文,试着就我们共同关心的议题与学界展开对话。在会议结束之后,还会展开进一步的对话,根据与其他学者的互动和反馈,进一步调整分论坛的主题,探讨是否有将其发展为可以出版的研究专刊的价值,以微薄的力量推进非洲学者与整个研究学界对话。

在田野调查中摒弃傲慢和偏见,让对方感受到真诚与尊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虚心了解和学习本土的语言与文化。不做那种像观光团一样拿摄像机“扫描”非洲,然后坐上飞机匆匆离开的研究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充足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准备。在写作与尼日利亚戏剧文化有关的博士论文期间,对约鲁巴语(Yoruba)的学习不仅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深刻理解尼日利亚文化和表演传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约鲁巴语的过程中,对约鲁巴信仰系统(例如,约鲁巴神灵的名字和相关的神话传说)也有所涉猎,这些都是我理解当下尼日利亚表演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我研究的其中一个个案是一个位于拉各斯当地的青年剧团。在跟随他们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年轻演员们教会了我许多当地的“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见图3)的语法和词汇。他们在舞台上下和不同情境之中的“约鲁巴语—皮钦英语—英式英语”之间的语言转换策略,后来也成为其中一个论文章节的重要议题。

图3 青年剧团用皮钦英语写成的海报

更重要的是,Macharia的这篇文章提醒我,要始终像尊重同行和师长一样尊重自己的访谈对象和研究对象,不把他们当作论文中匿名存在的“线人”(informant),或者调查问卷和观察访谈中生硬的客体。Macharia在文章中说,就像尊重同行学者那样尊重他们。这让我想到几年前接触到的一个十分让人震撼的南非平民运动,叫作“Abahlali baseMjondolo”,亦可以译作“窝棚居民”运动(见图4、图5)。这个运动最初由南非几座城市的贫民窟的窝棚居民自发组织发起,旨在反对强行拆迁窝棚,维护底层人群的公共住房权益。有趣的是,该组织发展壮大以后,吸引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考察研究。这个组织也出台了明确的相关规定,即前来调研的学者必须与组织的居民同吃同住一段时间,参与并贡献组织的日常运转,而不能只是匆匆停留数天,带上研究图片和访谈录音“远走高飞”。让人敬佩的是,这个组织建立了“窝棚居民大学”(http://abahlali.org/university-of-abahlali-basemjondolo/),自发组织和研究与底层民主和权益有关的思想与文献,强调“自主定义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斗争”。这些例子和Macharia的文章一样,让研究者反思自己对非洲本土居民的“刻板印象”,教育研究者“要对他们抱有同样的期望。问他们一些你会问同行学者的问题,并相信他们可以承受这样的问题”。

图4 “窝棚居民”运动的Logo

回到我自己的博士研究论文,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与拉各斯年轻人的交往,将我的目光带出图书馆和档案馆,走进拉各斯光怪陆离的市场、街巷和其他普通人聚集的公共空间(见图6至图9),进入年轻人中间流行的社交媒体,理解他们如何展现自我、如何讲述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我一直跟伙伴们开玩笑说,有两件事拯救了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一个是可以每天在位于住处附近的开阔的公园里跑步,另一个便是有机会学习这些年轻人在狂野的非洲都市拉各斯如何艰难生存并活出精彩。作为年轻一代的戏剧实践者,他们不仅教会我如何阐释和理解这个国家丰富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也教会我理解生活、艺术和社会的多种可能性。

图5 “窝棚居民”运动中的横幅

图6 拉各斯的朋友在贫民窟窝棚排练室里彩排(1)

图7 拉各斯的朋友在贫民窟窝棚排练室里彩排(2)

图8 拉各斯的朋友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彩排(1)

图9 拉各斯的朋友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彩排(2)

当我写信给Macharia先生询问他可否将文章发表于《北大非洲电讯》以分享给中国的非洲研究学者时,他即刻欣然应允。他热情的回信让我想起我在这片大陆上学习求知的许多兴奋、惊喜和温暖的瞬间。期待有更多人带着谦卑的好奇,聆听来自非洲大陆的声音。

');" class="a2">收藏

作为年轻的非洲研究者,在第一次“进入非洲”以前,以及在前后几次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都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以进行更加细致和扎实的非洲社会文化研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在一次赴非洲做田野调查前夕,导师推荐我阅读了肯尼亚学者Keguro Macharia的一篇短文,题目为《去非洲:给非洲研究者的中肯指南》(Visiting Africa:A Short Guide to Researchers,全文翻译见本文附录)。我曾将这篇短文打印出来,随身携带,这份指南伴我度过了许多在尼日利亚、南非和坦桑尼亚等地调研的时光,令我在后来的研究中受益匪浅。

文章的作者Macharia提醒我们,“去非洲”以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而这些准备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反思我们作为外来的非洲研究者的立场与态度。这可能从许多方面影响我们田野调查的过程。无论是身处西方的研究机构还是身处非西方的研究机构,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都比较注重与欧美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互动,容易忽略非洲本土学者的研究。Macharia认为,非洲研究者不应把目光只聚焦于那些同行匿名评议的西方权威期刊与专著,而应关注非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地区的学术动态。由于当今世界学术出版权力不均衡等原因,源于非洲大陆的一些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但是如果我们摒弃对西方学术权威的“迷信”,也不难发现许多非洲学者的研究能做到另辟蹊径,在“核心期刊”之外为我们打开全新的视角。在与尼日利亚本土学者交流的过程中,聆听他们的研究课题,时常能让我了解到本土学者以及大部分本地人更加关心的社会和文化议题,而不是一味追寻西方学界的理论动向。在这些交谈中,当地的学者教给我许多在现有的学术著作里找不到的知识,也帮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和不断修正自己的研究。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更加渴望关注的,不仅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与这片大陆上普罗大众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所以我的博士论文里书写了一批贫民窟青年戏剧人的生活和梦想(见图1、图2)。和他们的交流,帮我拓展了原本较为狭窄的研究路径,例如,尼日利亚学者对约鲁巴表演传统的深刻理解、对以Fela Kuti为代表的流行音乐的研究等,都帮助我重新思考如何阐释我所研究的当下戏剧文化的现象,特别是这些当代的表演活动与尼日利亚仪式表演传统之间的关系。

图1 拉各斯当地青年剧团非洲皇冠剧团及其部分成员

图2 非洲皇冠剧团的一次晨练

在尼日利亚田野作业期间,没有外出任务时,我时常“混迹”于伊巴丹大学和拉各斯大学校园中的教工俱乐部(staff club),与学者们“闲谈”。在最初开始田野作业的时候,他们时常向我讲述他们的研究体验,教给我一些“田野的智慧”,帮助我思考如何与研究对象和当地文化进行互动。在这里结识的几位年轻学者,后来也成为我亲密的研究伙伴,在田野作业结束之后,我们一直长期保持联系,互相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目前,非洲许多高校的图书馆和电子资源建设不够完善,我会在发现与研究伙伴相关的资源时,第一时间与他们共享。他们也会经常提醒我关注一些本土的文化节庆信息和我研究的戏剧表演活动的动态。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较大的非洲研究或非洲文学研究年会上联合组织分论坛,通过在会议上发表论文,试着就我们共同关心的议题与学界展开对话。在会议结束之后,还会展开进一步的对话,根据与其他学者的互动和反馈,进一步调整分论坛的主题,探讨是否有将其发展为可以出版的研究专刊的价值,以微薄的力量推进非洲学者与整个研究学界对话。

在田野调查中摒弃傲慢和偏见,让对方感受到真诚与尊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虚心了解和学习本土的语言与文化。不做那种像观光团一样拿摄像机“扫描”非洲,然后坐上飞机匆匆离开的研究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充足的语言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准备。在写作与尼日利亚戏剧文化有关的博士论文期间,对约鲁巴语(Yoruba)的学习不仅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深刻理解尼日利亚文化和表演传统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约鲁巴语的过程中,对约鲁巴信仰系统(例如,约鲁巴神灵的名字和相关的神话传说)也有所涉猎,这些都是我理解当下尼日利亚表演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我研究的其中一个个案是一个位于拉各斯当地的青年剧团。在跟随他们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年轻演员们教会了我许多当地的“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见图3)的语法和词汇。他们在舞台上下和不同情境之中的“约鲁巴语—皮钦英语—英式英语”之间的语言转换策略,后来也成为其中一个论文章节的重要议题。

图3 青年剧团用皮钦英语写成的海报

更重要的是,Macharia的这篇文章提醒我,要始终像尊重同行和师长一样尊重自己的访谈对象和研究对象,不把他们当作论文中匿名存在的“线人”(informant),或者调查问卷和观察访谈中生硬的客体。Macharia在文章中说,就像尊重同行学者那样尊重他们。这让我想到几年前接触到的一个十分让人震撼的南非平民运动,叫作“Abahlali baseMjondolo”,亦可以译作“窝棚居民”运动(见图4、图5)。这个运动最初由南非几座城市的贫民窟的窝棚居民自发组织发起,旨在反对强行拆迁窝棚,维护底层人群的公共住房权益。有趣的是,该组织发展壮大以后,吸引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考察研究。这个组织也出台了明确的相关规定,即前来调研的学者必须与组织的居民同吃同住一段时间,参与并贡献组织的日常运转,而不能只是匆匆停留数天,带上研究图片和访谈录音“远走高飞”。让人敬佩的是,这个组织建立了“窝棚居民大学”(http://abahlali.org/university-of-abahlali-basemjondolo/),自发组织和研究与底层民主和权益有关的思想与文献,强调“自主定义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斗争”。这些例子和Macharia的文章一样,让研究者反思自己对非洲本土居民的“刻板印象”,教育研究者“要对他们抱有同样的期望。问他们一些你会问同行学者的问题,并相信他们可以承受这样的问题”。

图4 “窝棚居民”运动的Logo

回到我自己的博士研究论文,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与拉各斯年轻人的交往,将我的目光带出图书馆和档案馆,走进拉各斯光怪陆离的市场、街巷和其他普通人聚集的公共空间(见图6至图9),进入年轻人中间流行的社交媒体,理解他们如何展现自我、如何讲述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我一直跟伙伴们开玩笑说,有两件事拯救了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一个是可以每天在位于住处附近的开阔的公园里跑步,另一个便是有机会学习这些年轻人在狂野的非洲都市拉各斯如何艰难生存并活出精彩。作为年轻一代的戏剧实践者,他们不仅教会我如何阐释和理解这个国家丰富而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也教会我理解生活、艺术和社会的多种可能性。

图5 “窝棚居民”运动中的横幅

图6 拉各斯的朋友在贫民窟窝棚排练室里彩排(1)

图7 拉各斯的朋友在贫民窟窝棚排练室里彩排(2)

图8 拉各斯的朋友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彩排(1)

图9 拉各斯的朋友在人声鼎沸的市场上彩排(2)

当我写信给Macharia先生询问他可否将文章发表于《北大非洲电讯》以分享给中国的非洲研究学者时,他即刻欣然应允。他热情的回信让我想起我在这片大陆上学习求知的许多兴奋、惊喜和温暖的瞬间。期待有更多人带着谦卑的好奇,聆听来自非洲大陆的声音。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