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The China-Israel Financial Protocol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中国和以色列的金融协议;中国和以色列的所有主要银行都是金融协议的缔约方;金融协议促进了通信、医疗、污水处理、清洁能源、农业和教育等关键行业技术的提升;外国评论家在讨论中国在其他国家发起的项目时常常会提到“一带一路”倡议。
观点摘要:
1.20年前中国和以色列签署的金融协议如今累计价值已达26亿美元。第一份金融协议签署于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三年之后的1995年。尽管最初合作内容相对简单,但随着不断地发展,该协议已经远超出最初的需要。
2.金融协议所提供的信贷的增长主要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一现象应该放在中以关系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来看。在2007~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以色列和中国的经济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的稳定允许两国的合作关系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迈进,也让两国认识到双边关系的重要性。
3.金融协议的方案既简单又有效。协议框架由中国和以色列财政部管控。以色列和中国的银行为两国预先核准的项目提供长期贷款。中国和以色列的主要银行都是该协议的缔约方。中国的终端用户和以色列的终端用户、中国的供应商和以色列的供应商独立地就项目范围和其他事项达成一致。在两国财政部批准后,两国可以与担保银行最终确定财务条款。这项财务计划由以色列国有保险机构——以色列国民保险公司(ASHRA)承保,从而降低信贷成本和风险。这种信贷安排允许以色列出口商向中国进口商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两国政府对这些项目的支持实际上降低了所有相关方的成本。
4.多年来,金融协议促进了通信、医疗、污水处理、清洁能源、农业和教育等关键行业技术的提升。有趣的是,这些项目都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推进,而不在大城市推进。中国在偏远地区实施这些计划是为了缩小国内仍然普遍存在的经济和技术差距。金融协议让以色列出口商接触到了中国的偏远地区,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风险降低,因此以色列出口商能够为中国提供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及有竞争力的价格。
5.外国评论家在讨论中国在其他国家发起的项目时常常会提到“一带一路”倡议。但是“一带一路”倡议同样能在中国国内适用和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原则是强调市场的作用,在共赢的基础上推进项目,消除贸易壁垒,深化在农业、海水淡化、环境保护、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如上所述,这些行业的合作已经成为金融协议的一部分。虽然中以金融协议不属于“一带一路”倡议范围之内,但它为“一带一路”倡议“树立了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