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Geoeconomic Dilemma in Realigning Asia
文章框架:中国的地缘经济举措给印度带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中国将地缘经济举措称为“双赢”或公共产品;“一带”和“一路”都是对印度的潜在威胁;印度的矛盾心理迄今一直表现在它对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持有的不同态度上;欧洲人本能地认同印度对多边而不是单边连通方式的偏好。
观点摘要:
1.中国的地缘经济举措给印度带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虽然印度想要获得中国投资,但它也意识到,有可能正如切兰尼教授(Brahma Chellaney)所说,“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基础设施计划“重新绘制着亚洲的地缘政治地图”。虽然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怀疑态度,但与日本或美国不同,它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创始成员,该银行将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资金。但为了平衡中国在该银行中的影响力,印度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特别是欧洲国家。
2.亚洲的战略背景现在看起来与美国分析家方艾文(Evan A.Feigenbaum)和罗伯特·曼宁(Robert A.Manning)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两个亚洲”正在出现:以中国为中心的基于合作及一体化双赢逻辑的“经济亚洲”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基于竞争和分裂的零和逻辑的“安全亚洲”。他们写道,“经济亚洲”可能成为“全球增长的引擎”,而“安全亚洲”,以最坏的情况来讲,可能导致大国之间的权力战争。
3.然而,自该文章发表以来的四年里,“两个亚洲”(方艾文和罗伯特·曼宁认为这两个亚洲“越来越不可调和”)几乎已经合并。虽然军事支出在整个亚洲持续增长,并且一些人意图进行军备竞赛,但是经济工具现在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战略目的。原来看起来像是“两个亚洲”有不同的动态,但现在看起来则更像是一个复杂的亚洲,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国家间的竞争逻辑中都被使用。
4.印度外秘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3月份新德里举办的瑞辛纳对话中认识到这一新现实后说,“‘连通性’已经成为当今地缘政治的‘剧院’”。
5.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基础设施战略的发展先例。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柏林-巴格达铁路,它也被视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该计划由威廉二世在20世纪初发起,目的是在柏林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建立一个联系。该铁路将减少向德国运输工业原材料所需的时间,并取代英国在西亚的地位。
6.这符合爱德华·卢特瓦克(Edward Luttwak)首提的“地理经济学”这一概念。正如当时德国试图与英国在海洋方面开展竞争一样,中国现在正在寻求与美国竞争。中国将地缘经济举措称为“双赢”或公共产品。中国的说法对亚洲国家来说是有诱惑力的,亚洲国家需要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所承诺的基础设施,以及亚投行承诺的投资。但这些国家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举措也有可能通过创造依赖关系来改变亚洲的权力平衡。
7.在某些方面,亚太地区基本上所有国家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除了巴基斯坦和朝鲜之外,它们认为中国崛起既会在经济方面带来机遇,也会在安全方面造成威胁。但中国的地缘经济倡议也有可能分裂亚洲国家。一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依赖于美国,并且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它们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也有所不同。一些国家感觉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威胁,另一些国家则感觉受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威胁。
8.“一带”和“一路”都是对印度的潜在威胁。当然,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特别令人担忧,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似乎打算将“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个部分联系起来,从而包围印度。切兰尼教授等人甚至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珍珠串”战略的“转世”。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通过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存在问题。印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可能低于该地区其他一些国家,但它也希望获得中国投资,特别是用于发展其制造业的投资。
9.印度的矛盾心理迄今一直表现在它对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持有的不同态度上,尽管亚投行旨在资助属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怀疑态度,它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国家的而不是国际或区域的倡议。但它仍然愿意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并且成为拥有7.5%表决权的第二大股东。也许像那些加入该银行的欧盟成员一样,印度的目的是从内部影响亚投行。印度成功地推动亚投行的“协议条款”包括要求在争议领土上的项目融资只有在争议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10.然而,为了继续影响亚投行并进而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将需要盟友。总的来说,欧盟成员拥有大约20%的投票权。由于中国有26%的投票权,欧盟成员和印度可以平衡中国在亚投行中的影响力。但是欧盟和印度能否这样做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制定共同的议程。
11.欧洲人本能地认同印度对多边而不是单边连通方式的偏好。但即使中国有地缘经济计划的先例,欧洲人也更倾向于天真地接受中国人关于他们“双赢”性质的表面意思。印度仍然有办法使欧洲人从印度的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