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族政策、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政策、兴边富民工程、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开发政策,以及其他各类社会政策、经济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构成了我国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政策体系,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反贫困合力,构建了我国当前的“大扶贫格局”。在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政策体系中,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由政府主要担责的反贫困制度安排,发挥着“托底”保障的基础性反贫困作用,尤其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扮演了最主要的反贫困角色。在经济发展政策“涓滴效应”逐步减弱、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减贫效应边际递减、社会力量扶贫规模效应不足的大背景下,政策待遇以个人(家庭)为瞄准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政策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三五”规划在论述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中要求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社会保障制度将在与其他反贫困政策有序衔接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反贫困作用。
王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民族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主编,兼任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第七届和第八届)、中国民族学学会荣誉会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国务院第八届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劳动社会保障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地区发展、劳动社会保障等问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称号。主持“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民族团结云南经验”等重大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办公室工作。出版《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等论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