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印度尼西亚华侨(文)教育成就与影响研讨会暨《南洋明珠 侨教典范》新书发布会
在线阅读

图1 与会代表合影

(责任编辑:张棋然)

');" class="a2">收藏

2017年5月6日至9日,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香港大学行政与政治学系、香港侨友社、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和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雅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成立25周年庆祝大会”及“印度尼西亚华侨(文)教育成就与影响研讨会暨《南洋明珠 侨教典范——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史》新书发布会”在香港大学举办,华侨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琮渊受邀出席研讨及观礼。

5月7日,雅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成立25周年庆祝大会于香港沙田石门富临皇宫酒楼举行。江苏省侨联、湖南省侨联、江苏省南通市侨联、湖南省益阳市侨联的领导,厦门大学学术团队,香港各社团的领导和代表,印尼中华中学校友会和国内一些城市中华中学校友会的领导和代表等参加,多地中华中学校友会和校友发来贺信。此一庆典体现了中华中学校友的精诚团结及海外华文教育强大的生命力。

5月8日,“印度尼西亚华侨(文)教育成就与影响研讨会暨《南洋明珠 侨教典范——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史》新书发布会”在香港大学召开,《印华日报》总编辑李卓辉、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副主席张茂荣进行专题演说,十多位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与会发表论文。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施雪琴在《浅谈印尼华文教育史研究的意义》一文中,以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与特征凸显其特殊性及重要性,阐明了印尼华文教育在整个东南亚乃至世界华文教育中的地位。作者从五个方面对印尼华文教育史研究的意义加以探讨。第一,研究印尼华文教育史,从华文教育的演变透视印尼华人族群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嬗变;第二,从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透视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演变;第三,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透视中国与东南亚的知识网络的构建;第四,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史透视冷战时期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第五,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透视中国与印尼关系的演变。最后,作者指出,当下印尼是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枢纽国家,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印尼华文教育历史的研究,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探索印尼华文教育适应全球化以及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对印尼华文教育以及中国与印尼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周聿峨发表《印尼华文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她于2016年4月前往印尼,围绕“印尼华人及其子女学习华语和华语程度、当代印尼社会推进华语学习和保留华人文化的活动力量以及印尼华人对‘三语学校’的反应”等问题对50多名印尼华人进行访谈,并走访了印尼三语学校、华文教育机构、协调机构和印尼一些大学开设的汉语专业。通过观察,作者得出一些思考:印尼社会存在多种推动华文教育的力量,如印尼三语学校协会、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当地大学开设的汉语教学、孔子学院以及宗教社会力量等。在推进华文教育的过程中,作者指出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断层问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进华文教育需要“情怀”,三语学校中对印尼语的重视程度待提升。最后,作者谈到印尼社会推动华文教育的各种力量在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教授郑一省和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陈思慧共同发表的《印尼棉兰华文教育的现状及前景》一文,分三部分加以论述。首先,追溯棉兰华文教育自清末以来的发展史,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有较大发展,在苏哈托时期则处于停滞。其次,阐述其现状及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起,棉兰华文教育逐渐复兴,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华文教育从一语学校向三语学校发展,家庭华文补习(家教)仍是当地华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当地华人社团及其领袖推动与兴建的华校占很大的比重,在进行华文教育的同时,不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几个是目前棉兰华文教育发展的特点。最后,指出棉兰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即教师缺乏、教材未能本土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员居玛丽在研讨会上发表《论雅加达中华中学的历史影响》,文中回顾了雅加达中华中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展开重点论述,分为八个方面。(1)中华中学的诞生迎合了时代的潮流,满足了当时荷印华侨社会的教育需求;(2)中华中学打破传统学校董事会垄断教务的体制,开创了以教员为主导的办学模式;(3)中华中学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华侨社会畛于地域观念的办学模式;(4)中华中学学制完整,组织机构健全,教学理念先进,管理井然有序;(5)在办学宗旨上,坚持既“面向祖国”,传承中华文化,又“面向印尼”,与时俱进改革创新;(6)办学成效显著,为印尼华文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为新中国建设与印尼华侨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是印尼乃至东南亚新型华侨教育的典范;(7)“公诚勤朴”的中华中学精神体现在校友们的行动中,并以兴办教育的方式薪火相传;(8)搭建了中国与印尼友好的桥梁。论述较为全面。

河南周口师范学院讲师王刘波在《20世纪前期苏门答腊东海岸左派华文教育兴起中的地缘关系》一文中,从苏门答腊东海岸地缘角度出发,提出苏门答腊东海岸左派华文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新马和苏门答腊东海岸自身地缘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论述了苏门答腊东海岸与中国在地缘关系上的联系是苏门答腊东海岸左派华文萌动的外在诱因;新马的地缘关系使苏门答腊东海岸华文教育形成宽松氛围,有利于左派华文教育的传播,二战时南行文化人由新马前往苏门答腊东海岸的流亡,促使了苏门答腊东海岸华文教育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在深入本地化过程中,左派华文教育满足了城埠失业华人职业化的需求和农村华人对基础教育的需求,这是其得以立足本地的内在原因。

此外,研讨会的论文尚包括《印尼现代华文教育与客家社团》《从八华学校看巴城中华会馆对印尼华侨教育的贡献》《从巨港华校看印尼华文教育的兴衰》《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对印尼华文教育的贡献》《北归:印尼华校教育与侨生回国——基于口述历史的考察》《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与印尼的人文交流》等。多数文章围绕印尼华文教育的成就与影响展开论述。

施雪琴教授和居玛丽合著的《南洋明珠 侨教典范——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史(1939—1966)》新书发布会也是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该书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研究”的研究成果。本书将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背景与中华中学发展结合加以研究,是一部较完整地反映中华中学校史的著作。书中指出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创立于1939年6月12日,停办于1966年4月5日,共存在27年,其创立与发展在印尼乃至东南亚的华侨教育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认为,雅加达中华中学是熏陶中华文化的精神熔炉、培养华侨人才的海外阵地,中华中学校史不仅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承的一部分,也是印尼华侨教育史的缩影,对研究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图1 与会代表合影

(责任编辑:张棋然)

帮助中心电脑版